凭他怎么后手不接-凭他怎么后手不接君笺雅侃红楼
1.林黛玉何以名列十二钗之首,哪些细节暗示宝玉配不上她?
2.精明志高运偏消
3.《红楼梦》中,贾宝玉最终选择了出家,这背后有何隐情?
4.作文:我看贾宝玉
5.《红楼梦》里如果宝玉娶了黛玉,他还会出家吗?
林黛玉何以名列十二钗之首,哪些细节暗示宝玉配不上她?
因为林黛玉的颜值、才华、性格、思想各方面在十二钗中都是非常拔尖的,林黛玉性格比较叛逆,但是品味是高雅脱俗的,她虽是孤女,也是一个集真善美和满腹才情的人。
进了贾府之后除了因为贾母的宠爱,教训过李嬷嬷等,被大家误认为是爱耍小性子的人,其他方面都没什么缺陷,她也懂得尊重别人,比如她知道贾宝玉是个什么样的人,所以从来就没有对他说过要让他仕途。在这本书的描绘中,她就是雅俗共赏的女子。而且美貌也可从书中看出来,还有病如西子胜三分的说法。
而且她对待身边的丫鬟也非常好,其他人身边的丫鬟可能多少都会出错连累主人,但是她身边的丫鬟紫鹃,会叫她要放宽心,会时时陪着她,会帮她试探宝玉,可见林黛玉也是有其人格魅力,懂得已人心换人心。
同时她也非常聪明,从《葬花吟》旧可以看出来,知道繁华必然毁灭、命运难以抗争的道理,主动把自己柔弱的方面展示给贾宝玉看,说贾宝玉配不上林黛玉大概是因为林黛玉在经历一系列事情之后不断成长,但是宝玉却像一个孩子一样,不会长大,比如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荫,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中表述得很直白:黛玉道:?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宝玉笑道:?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的。?黛玉听了,转身就往厅上寻宝钗说笑去了。从这里可以看出黛玉都会为家里着想,但是宝玉就不会,2个人的差距就可以看的出来,宝玉始终是无忧无虑的状态。
精明志高运偏消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未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红楼梦》探春的判词
? 贾探春,在大观园绝对是个另类,是不一样的存在,就是结局也与众姐妹的凄凉悲惨不一样。她是贾府的三**,与“二木头”迎春同为庶出,并且,按邢夫人说,迎春的探春的娘强一百倍,但迎春却是懦弱无能,而探春,有远见,有抱负,有作为,连凤姐和王夫人都畏她几分,让她几分。贾家的仆人都知道:“这三姑娘是玫瑰花又红又香,无人不爱的,只是刺戳手。可惜不是太太养的,老鸹窝里出凤凰”。
她才干出众。最显示她才干就是在凤姐患病时,治理大观园,兴利除弊,显示了高超的管理水平。她治理大观园时做了两件极具现代观念的事:第一,她把姑娘们置办头油和粉的二两银子蠲免了,这免掉的月钱是给买办的人买姑娘们的脂粉的,但买办的人不是拖延送货的时间就是买低劣的东西。免掉这部分银子,对姑娘们影响不大,却有力地打击了买办势力。第二,她将大观园的花园承包出去,派专人管理,每个月只需要管理的人负责姑娘们的头油、脂粉钱,其它的收益全属于她们。这可是一举两得的方法。颦儿称赞探春协管家事,“要这样才好,咱们也太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闲着,替他们一算,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凤姐也是对她赞赏有加:“虽是姑娘家,心里却事事明白,不过是言语谨慎;他又比我知书识字,更利害一层了。”知识就是力量,人家几百年前凤姐就提出来了。
她审时度势,敢于挺身而出。在贾赦要收鸳鸯为妾,贾母将一腔怒火撒向王夫人时:“你们都是来算计我的”。众人都当了缩头乌龟,只有探春挺身而出向贾母指出:“这事与太太何干?老太太想一想,也有大伯子要收屋里的人,小婶子如何知道?”为王夫人辩护。
她不自贱,富有个性,勇于维护自已的尊严利益。抄检大观园,被抄检的其他人除了顺从,无动于衷,就是恐惧,能够有反抗表示的只有三人,探春、晴雯、司棋。司棋的表现是“低头不语,也并无畏惧惭愧之意”,用沉默表达了蔑视和抗争。晴雯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捉着底子,朝天往地上尽情一倒……”,体现了一贯的倔烈性子。而探春则是命令丫头秉烛开门而待,而且只许别人搜自已的箱柜,不许动一下她丫头的,“要想搜我的丫头,这却不能。我原比众人歹毒,凡丫头所有的东西我都知道”。这是以毒攻毒啊,这才是有派的真主子呢!王善保家的不知道探春的厉害,看完了箱子以后还要过去搜身,探春毫不犹豫给了王善保家的一巴掌。何等尊严!何等痛快!这一个巴掌响彻乾坤,穿透了几百年的时光还余音绕梁!
她情趣高雅。诗才虽不及黛玉、宝钗,但在元、迎、探、惜四姐妹中是最出色的一个,亦能写出《残菊》之类的雅诗。建立海棠诗社就是她的创意,为大观园的姐妹提供了一个吟诗作赋,抒发喜怒哀乐的平台。她喜欢阔朗、简单,就连她的闺房布置也保持了这样的风格:三间大屋连成一体,房中放一张桂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的法贴,笔墨纸砚一应倶全。
更可贵的是,她见识高人一筹,尤其在关乎家族命运的问题上,具有很强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迎春是懦弱无能的,事不关已,高高挂起。惜春是对贾府虚伪黑暗乃至整个人生的消极面看得深透,一心想着出家以求自保。而宝玉就纯粹是一个局外人了,当林黛玉罕见地为家族命运担忧时,他对林黛玉说:“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当大观园的众多姐妹还沉溺于诗情画意时,她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家族的危机。为什么她对于抄检大观园反应那么强烈?因为对于抄检大观园,她是放在一个家族前途命运的高度来看待的。她清醒意识到“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的,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言之痛、怒之深、虑之远。的确,抄检大观园可说是一个分水岭,从此,贾府就由盛而衰,悲凉之雾,遍布华林了。
?
探春最为读者诟病的是她为了“攀高枝”对自已生母赵姨娘及同胞兄弟贾环的冷漠薄情。其实,与其说她要攀高枝,倒不如说她是哀其不争,怒其不堪!
? 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庶出是探春心中永远的痛,尤其是对于有抱负想有一番作为的她而言,庶出更是她的硬伤。而生母赵姨娘卑劣的品行,阴暗的心理,在贾府中的恶名更给探春造成极大的压抑,是她的一块心病。“因素日赵姨娘每生诽谤,结果使得探春在王夫人跟前也为赵姨娘所累。”要知道,探春要在贾府生存并且施展她的抱负,是必须要得到王夫人庇护的。更让探春痛心的是,赵姨娘唯恐天下不知道探春是姨娘养的“必要过两三个月寻出由头来,彻底来翻腾一阵,生怕人不知道,故意地表白表白。”
赵姨娘在贾府是不待见的,但凡有一点脸面的都可以骑到她头上,在贾府不能出入大场面,没有话语权。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因这多半来自于她的不自重,兼之生性糊涂,心术不正。每件事都能被她神经质地联想到了自己所受的歧视,一有机会就表达这种不满、怨气、愤慨,甚至仇恨,来凸现她的存在感。
赵姨娘不自重到何种程度。她可以为了一包香粉与芳官大战,导致藕官、蕊官、葵官、豆官一起围攻她,把她弄得狼狈不堪。芳官何许人也?是贾府从外头买来的小戏子,而赵姨娘再不济也是贾府当权派贾政的妾,是贾府正经主子贾环的娘!
? 最体现探春对赵姨娘无情的一件事就是探春的亲舅舅赵国基了,探春分发赏银的决定。彼时,探春刚代理家事,吴新登家的来替赵国基讨赏银,一干奴才做好了专门等着看探春的笑话呢。所以,探春没有顾及者与自己的关系和赵姨娘的哭闹,不询私情,照例赏了二十两银子,并且无情地说:“谁是我舅舅,我舅舅年下才升了九省检点,那里又跑了一个舅舅来。”惹得赵姨娘大怒。赵姨娘只一味顾及自已的面子,却完全体谅不到女儿在贾府当家是如何如履薄冰生怕出一点差错。她如果询私情多给了银子,就落下了办事不公的把柄,失去王夫人的信任,被风姐看低,遭奴才笑话,无疑会削弱自已的威信,而这是探春不愿看到的。
? 在满府都是势利眼的贾府,探春夹在赵姨娘的卑劣愚蠢和贾环的无赖委琐之间,你叫生性好强的她情何以堪?!难怪气得探春:“不过是阴微鄙贱的见识,我只管认得老爷、太太两个人,别人我一概不管,就是姐妹弟兄跟前,谁和我好,我就和谁好,什么偏的庶的,我也不知道。”但这终究是一个女孩子的一时激愤而已。如果说,一部《红楼梦》,黛玉的泪是为了宝玉而流,那么探春的几次流泪则实实在在是为了赵姨娘和贾环,能说这里面没有真情的流露?!
? 探春果真对赵姨娘那么无情吗?其实也不是,明里她不敢也不能去维护自已的母亲,那等于跟赵姨娘的情敌王夫人决裂了。暗中的维护却是有的。
还是说赵姨娘与芳官拉扯的事。首先,她找了一个借口将母亲从那个尴尬的场合支开,“这是什么大事,姨娘太肯动气了。我正有一句话,要请姨娘商议,原来在这里生气呢。姨娘快同我来。”其次,她明着在说赵姨娘,实际是为母亲开脱:“耳朵又软,心里又没有算计,这又是那起没脸面的奴才们调唆的,作弄出个呆人,替他们出气。”最后,也是最实际的行动,命人“查是谁调唆的!”她这是在暗示别人,再挑唆赵姨娘惹事,她三姑娘是不会客气的。
陈寅恪说过:“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对于文学创造的人物又何曾不是如此。只有你了解了探春的处境,心境,你才能深深同情她的无奈和不甘。
?
? 探春是深得曹公偏爱的。在众多《红楼梦》女子中,探春的结局是较没有争议的,在我认为也是最好的。她最终是远嫁海外成了王妃。《红楼梦曲.分骨肉》:“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金陵十二钗正册探春的判词:“才自精明志高,生于未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以及第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一回,探春掣签,签注:得此签者,必得贵婿 。众人笑道:“我们家已有一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都做了明显的暗示。
她的出嫁是在贾府事败之前,对于探春,这可能是大观园众姐妹中最好的结局,甚至也是探春愿意接受的结局。
在封建的宗法制度下,庶出是没办法觅得门当户对的如意郞君的,凤姐曾感叹探春:“女儿却比不得男人,将来攀亲时,如今有一种轻狂的人,先要打听姑娘是正出庶出,多为庶出的不要。将来不知那个没造化的挑庶正误了事呢,也不知那个有造化的不挑庶正的得了去。”而探春是如此心高气傲,她岂肯委曲自已下嫁呢。
探春对贾府面临大厦将倾的危机是有预见的,而家族的黑暗龌龊使她早怀有退步抽身的戒心,只想远走高飞。她是有抱负的,不甘于困守大观园,“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的一番道理。”她是按王妃级别远嫁海外的,是有“和番”性质的,这给了她一个较高的起点,按她的才干抱负,在他乡定会有一番作为。
而且,对于如此一个精明能干的智慧女人,她也会很好地经营她的婚姻,获得幸福。
不过,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即使再怎样的幸福,总是美中不足吧,所以也只能归入《薄命司》了。
《红楼梦》中,贾宝玉最终选择了出家,这背后有何隐情?
虽然红楼未完,但有两个结局是得到公认的:一是“金玉良姻”成真,宝玉娶了宝钗;二是宝玉出家当了和尚。结合之前宝玉近黛玉远宝钗,有人因此得出结论:宝玉出家,是因为不愿意辜负已逝的黛玉,不肯和宝钗做夫妻,所以宁肯选择出家当和尚,让宝钗守活寡,算是对宝钗的惩罚。
这个结论可谓深入人心,尤其是深得拥黛者的认可。这个结论不但满足了爱情至上者的心理,体现了宝玉对黛玉的忠贞不渝,而且还惩罚了阴险小人,真是大快人心。
不过,只要愿意深入文本,用心体悟作者曹雪芹先生的深意,就不难发现,这样的结论,不过是迎合某些人的心理而散布的谣言。
宝玉出家,不是为了忠贞于对黛玉的爱,也不是为了逃避与宝钗做夫妻,而是彻悟的结果。而且,在宝玉出家之前,与宝钗有过一段美满的婚姻生活。
“美中不足”,宝玉与宝钗的婚姻生活很美满。宝玉对宝钗的了解,经历了从“无味”到“有趣”的历程,正如贾政对蘅芜苑的感受:
贾政道:“此处这所房子,无味得很。”因而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飖,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贾政不禁笑道:“有趣!只是不大认识。”
从外观看,蘅芜苑“无味得很”,这正是宝钗“无情”的表象。但是,只要走近她,看到她的博学多才、体贴入微、扶弱济困,便会被她的“动人”所吸引,从而发现她是个“有趣”的人。不过,她的“有趣”,是属于“山中高士”的“有趣”,常人“不大认识”,只有达到了一定的境界,才能认识到她有趣在哪里。
显然,“杂学旁收”的宝玉比迂腐的贾政境界高多了,因此,对于蘅芜苑的各种藤蔓,贾政“不大认识”,宝玉却能如数家珍:“那香的是杜若蘅芜,那一种大约是茞兰,这一种大约是清葛,那一种是金簦草,这一种是玉蕗藤,红的自然是紫芸,绿的定是青芷。”
宝钗的“有趣”,宝玉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惊艳中认识到的。比如元春省亲时的“一字师”,宝钗只用一个字,就点醒了在考试中卡壳的宝玉;还有看戏时宝钗念出的那首《寄生草》,让宝玉“喜得拍膝画圈,称赏不已”;更有宝钗为惜春画画时所阐述的那一大篇理论,让宝玉深为受用,并积极地参与到惜春的绘制大观园事业中来,宝玉也算是终于有一件正经事来做了。
宝玉自视甚高,因为他觉得自己是博学之人,不同于父亲圈子里那群读书的人。读书要读有趣的书,不能啃枯燥的四书五经,这是宝玉的观点。在与宝钗的交往过程中,他渐渐发现,宝钗并非表面上的古板,她也读过很多有趣的书,甚至比宝玉读得更多,达到了“无书不知”的地步。
所以,随着与宝钗交往的深入,他会发现宝钗身上更多的有趣之处。由此可知,宝玉对宝钗,不是因外貌而吸引,而是被宝钗有趣的灵魂而吸引,最终进入了美满的婚姻。
宝钗“无味”的外表之下,包裹着的是“有趣”的灵魂,这是宝玉看到并深深折服的,也是他们美满婚姻的基础。
对于这段美满的婚姻,判词中有两个词语进行了描述,一是“齐眉举案”,二是“美中不足”。“齐眉举案”历来用来形容美满的婚姻,“美中不足”更是直接说明婚姻生活是美好的,只不过没有达到十全十美的地步,还有不足之处。这个“不足”,就是宝玉经常会怀念“世外仙姝寂寞林”。对于宝玉来说,拥有“兼美”,同时拥有宝钗和黛玉,才是十全十美。
然而,世间哪有十全十美呢?能用“美”来形容婚姻生活,就已经足够美满了。
由此可知,宝玉不但不会因为逃避宝钗而出家,而且他被宝钗的“有趣”深深吸引,在美满的婚姻生活中,他们有过太多灵魂的碰撞。
“万境归空”,宝玉因彻悟而悬崖撒手。既然宝玉不是因逃避宝钗而出家,那么问题来了:他已经拥有了美满的婚姻生活,为什么还要出家呢?
答案就在第一回僧道二仙的一句话里。
当青埂峰的顽石央求僧道二仙带他入世时,二仙说:“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
这句话是全书的点睛之语,是对宝玉一生的概括。宝玉的一生,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他以为红尘中的乐事可以“永远依恃”。第二十六回,作者通过小丫头佳蕙之口,说出了宝玉的心思。当林红玉说“谁守谁一辈子呢?不过三年五载,各人干各人的去了。那时谁还管谁呢”时,佳蕙说:“你这话说的却是。昨儿宝玉还说,明儿怎么样收拾房子,怎么样做衣裳,倒像有几百年的熬煎。”
注意“依恃”这个词,说明宝玉想要的红尘乐事不是自己创造的,而是依赖荣国府这个招牌,是祖辈带给他的。他只想躺在祖辈的福荫上玩乐一辈子。
第二阶段:“美中不足,好事多磨”,指的是宝玉与宝钗的婚姻生活。在描述宝玉婚姻生活的判词中,有一句“美中不足今方信”,呼应了二仙所说的“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宝玉与宝钗的婚姻是美满的,是好事,不过中间经历了一些波折,尤其是让黛玉付出了生命。这是让宝玉深为悔恨的。
第三阶段:在“乐极悲生,人非物换”中,彻悟了“到头一梦,万境归空”,于是悬崖撒手而出家为僧。
宝玉所希冀的红尘乐事,随着一个个金钗的逝去而“乐极悲生”:金钏之,是因为宝玉的调戏;晴雯的,是因为宝玉的宠溺;黛玉的,是因为宝玉“见了姐姐忘了妹妹”,让黛玉在爱情中没有安全感。当宝玉还沉浸在“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时,贾府早已大势已去、入不敷出了。接下来,宝玉还将经历元春和贾母去世、贾府被抄、沿街乞讨等红尘悲事。到了那个时候,宝玉再也不能装睡了。猛醒之时,他终于彻悟了“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入世以来经历的一切,不过是一场梦,到头来一切成空,红尘中的乐事都消失无踪了。
达到悟空的境界,也就到了跳脱红尘之时了。所以,宝玉出家不是他所做的选择,而是水到渠成的必然,他的人生到达了出家的阶段。
作文:我看贾宝玉
宝玉对香菱、平儿的爱护,希望她们不遭受那些不知疼惜女孩的人的糟蹋才好。希望那些美丽的女子都活得好。他为香菱的身世可惜为这么好的一个女孩服侍一个混世魔王痛心。同样为平儿的伶俐感叹,也为贾琏之好色*逸为平儿不平。
如果不是生活在那种女人毫无地位的社会,我想曹雪芹不会把宝玉写成天生极重女极轻男。如果香菱、平儿都有一个好的归宿,宝玉肯定是很高兴的。但他一定也是爱她们的,同样希望自己有在她们面前尽心的机会,那是出于本能的对美的接近的渴望,本能的温柔,本能的爱。
在那个腐败成风,虚伪横行,到处都是假惺惺的人情经济,开口要恭维逢迎,写文章满口圣贤实则欺世盗名,做事要八面玲珑的社会,像宝玉这种人大概是无法生存下去的。他有一颗纯洁的充满爱的心。他希望这个社会是处处温情,公正的,但他的梦在那样的社会里是行不通的。
所以他不通世务,不喜上学,不喜做那些世俗文章,整天就混在女孩堆里。只愿那些姐姐妹妹永远不散,直到他了,化成灰烬被姐妹们的眼泪冲走了才好。
并不是所有的女孩子都买宝玉的帐。
很多人喜欢写龄官画蔷的那一回,喜欢龄官
宝玉见龄官在地上画“蔷”很是好奇,后来知道那“蔷”字代表贾蔷。又是一片痴情,宝玉很是感叹,他对这种美好的感情是以赞叹的眼光看的。尽管宝玉是尊贵的“宝二爷”贾蔷、龄官不过是贾家的仆人,龄官对宝玉冷冷的,她心里只有贾蔷。
以致宝玉回去对袭人说:我以前竟错了,原来你们的眼泪我竟不能全得,从此以后只好各人得各人的眼泪罢了!袭人又当他说些痴顽话,并不理他。
爱与被爱是很幸福的。那些美丽的女子在那个社会只有被糟蹋,宝玉想爱护他们。由于自小就被姐姐妹妹服侍,他愿天下的女子都和他生活在大观园里才好!
但是当他意识到,自己原来不能把所有的爱全得,他也接受了。如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的归宿,又何尝不好呢?宝玉不但善良,还是个随时会变通的人。世上并不只有他一个男的,也并不只有他自己才懂得怜香惜玉!
只要每个人过得好,守不守着他不是最重要的。但他也不会因为那女子不能守着自己就不再去关爱他。宝玉对女性的爱是无条件的。而且在他善良的本性下,他不会去强求别人。
其实宝玉有黛玉一人守着他就够了。黛玉也并不能理解他那颗博爱的心。但当时没有比黛玉更理解他的人了。
宝玉清楚地看到这个社会不是他的社会。他纵使有社会理想也不可能实现。所以他不问时事。所以他那句“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俩的”是可以理解的。这个社会他根本拯救不了。
如果他生活在一个更为开明的社会,我想他不会这么消极对待时事的。我只愿世界让他统治着才好。因为他心里充满了爱,这是最重要的。他天生的才华横溢头脑聪明还在其次。
虽然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不通世务,我却看到一颗自由的心,一颗有着美好理想的心,我也感受到曹雪芹那颗伟大的心,充满了爱。充满了抱负,社会却豪无他的容身之地。
他有一个伟大的梦想,也有一颗充满柔情的心。人类本是为爱而生,世界本应为爱和柔情统治,当世界走上这个道路,它的最终归宿,当是无为而治,不需要统治,不需要 ,没有国家,没有围墙,有的是宽容和理解,有的是,爱。
《红楼梦》里如果宝玉娶了黛玉,他还会出家吗?
不会,只要林妹妹活着,他就不会出家。即便是林妹妹病了,他也不会出家。
如果宝玉娶了黛玉,黛玉一直活着(黛玉原本只是身体弱些,黛玉的病,一方面来自丧母丧父后,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孤苦;一方面来自宝玉“你皆因都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的病了。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了!”)
宝玉或是为了黛玉,向世俗折腰,撑起贾府中兴的光景;或是打脸宝玉那句“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纵使寒冬,雪夜围破毡,以宝玉的性子,也会搓着黛玉的手说“好妹妹,若冻坏了你,可怎么得了”。若黛玉活着,再穷再苦,宝玉也舍不得抛下她一人。
如果黛玉早逝,宝玉:“你了,我就做和尚去”。黛玉直瞪瞪瞅了他半天,便咬着牙用指头狠命的在他额颅上戳了一下,哼了一声,咬牙说道“你这──“刚说了两个字,便又叹了一口气。再道“你若这般,我便是了也不得安生。”黛玉后,宝玉必然是“十年生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余生皆念着黛玉,如何能做到看破红尘?
因为黛玉之于宝玉,便是另一个形式的大观园,黛玉是宝玉唯一的知己,是他的心灵寄托,是宝玉活在凡尘俗世里最重要的理由,也是最强有力的牵绊。
黛玉和袭人是宝玉最重要的两个牵绊,袭人是姐姐,母亲的角色,而黛玉则是宝玉的心灵之乡。所以,黛玉在一日,他便看不破一日,唯有黛玉袭人都没了,宝玉才能真正看破红尘,悬崖撒手。
若是黛玉活着,哪怕过一辈子寒冬,雪夜围破毡的日子,他也会努力活下去的,一是因为黛玉尚在,那便有喘息的余地,二是他不会想不到他走了黛玉会怎样,他是舍不得的。
观点粗糙,欢迎大家互动、评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