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括人物性格形象品质的常用词语

2.各朝各代的文字狱有哪些?分别在哪个朝代?由哪个皇帝发起的?用的是什么手段?历史背景是怎么样的?

3.初中常用成语解释摘抄

概括人物性格形象品质的常用词语

踵事增华一般怎么用-踵事增华的读音

描写人物品质的词语(一):

资质、才气、学识、忠贞、侠义、诚实、守信、高尚、清廉、贤能、为非

卑鄙、微渺、失信、贪婪、吝啬、虚伪、欺诈、阴险、奸诈、迎合、吹捧、勤奋、进取

谦虚、恒心、认真、傲慢、懒惰、勇敢、果断、刚毅、多疑、顾忌、寡断、残忍、猖狂

专横、固执、谗谄、没恒心

描写人物品质的词语(二):

1、眼高手低——指要求的标准很高(甚至不切实际),但实际上自我也做不到。

2、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3、志满气得——犹志得意满。

4、自吹自擂——擂:打鼓。自我吹喇叭,自我打鼓。比喻自我吹嘘。

5、直来直去——指来去途中不绕道不停留,或指说话做事不绕弯子

6、自食其力——依靠自我的劳动所得来生活。

7、自欺欺人——欺骗自我,也欺骗别人。

8、移船就岸——就:凑近,靠近。改变原来主张,乘势凑上去办成某事。也比喻不招自来。

9、一诺千金——诺:许诺。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10、真才实学——真正的才能和学识。

11、真心诚意——心意真实诚恳,没有虚假。

12、智勇双全——又有智谋,又很勇敢。

13、崭露头角——崭:突出;露:显露。头上的角已明显地突出来了。指初显露优异的才能。

14、真心实意——心意真实诚恳,没有虚假。

15、自始至终——从开始到末了。指一贯到底。

16、自行其是——自我认为对的就做,不思考别人的意见。

17、枕戈尝胆——头枕兵器,口尝苦胆。形容刻苦自励,发愤图强,或报仇雪耻心切。

18、壮士解腕——勇士手腕被蝮蛇咬伤,就立即截断,以免毒性扩散全身。比喻作事要当机立断,不可犹豫不决。

19、直内方外——形容内心正直做事方正。

20、一口两匙——比喻贪多。

21、凿壁偷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22、自食其言——指说了话不算数。

23、捉虎擒蛟——蛟:蛟龙。能上山捉老虎,下海擒蛟龙。比喻本领大。

24、指皂为白——谓混淆黑白,颠倒是非。

25、言听计从——听:听从。什么话都听从,什么主意都采纳。形容对某人十分信任。

26、装疯卖傻——故意装成疯疯癫癫,傻里傻气。

27、自强不息——自强:自我努力向上;息:停止。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

28、指天誓日——誓:发誓。指着天对着太阳发誓。表示意志坚决或对人表示忠诚。

29、一步一鬼——走一步路就好象碰到一个鬼。形容遇事多疑。

30、掩人耳目——遮掩别人的耳朵和眼睛。比喻用假象迷惑人,欺骗人。

31、朝闻夕改——早晨闻过,晚上即改正。形容改正错误之迅速。

32、自负不凡——自恃高明,不一样寻常。

33、踵事增华——踵:追随,继续。继续前人的事业,并使更加完善完美。

34、诈哑佯聋——假装哑巴聋子。指置身事外。

35、正正堂堂——形容正大光明。

各朝各代的文字狱有哪些?分别在哪个朝代?由哪个皇帝发起的?用的是什么手段?历史背景是怎么样的?

文字狱 文字狱,何代无之[1]?即如明太祖,甫一开国,便因文辞细故砍掉不少头颅[2]。清代制度多法明代,文字狱的操作手法,如定罪易、量刑重、株连广,等等特色,自然也继承下来。然清代文字狱以康、雍、乾三朝为最,而三朝文字狱各有特点,又不可一概而论。 康熙朝文字狱,如最著名的庄廷鑨《明史》案[3]和戴名世《南山集》案[4],俱因流露“排满复明”之意而得罪。二案之定罪量刑,虽有悖于后世要求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的主张,然其撰述明、清之际史事,公然不书清帝年号,谓三藩未平、明祀未绝之时,顺治不得称“正统”,云云;此种论调,在极力强调“我朝得天下之正,千古之所未有”的玄烨看来,无疑是对其执政合法性进行恶毒攻击,是可忍孰不可忍,怪不得以“开明”、“宽仁”著称的他也要痛下杀手了。 雍正朝有两件大案,其表现形式虽为文字狱,醉翁之意实不在酒。一为年羹尧案,一为曾静案。前者,欲加之罪,何患无词,乃芟削功臣之借口;后者则是借题发挥,以消泯汉族对满洲的成见。 胤禛在诸皇子中脱颖而出,继承大统,年羹尧、隆科多实为功臣之首;然二人必,又为不可避免之事。王锺翰论曰: “盖年、隆皆反复无常之人,非得共力,不足以成事,而对于其人,则早有戒心,用毕即杀之除之,早已预有成算。即使二人恭顺自矢,亦决难免祸”[5]; 不论是夺嫡还是夺天下,事成后,帝王藏弓屠狗,继续革命(革人之命),是必然之理。惟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主动放下屠刀,稍存人性,洵为难得一见的佳话。帝王屠狗,其法因人而异,然吹毛求疵至于匪夷所思的程度,则未有如胤禛者。年羹尧在奏摺中将“朝乾夕惕”写作“夕惕朝乾”,不过次序颠倒,如山清水秀写作水秀山清、柳暗花明写作花明柳暗之类,胤禛乃借机发难,谓“年羹尧平日非粗心办事之人,直不欲以‘朝乾夕惕’归之于朕矣”,“则年羹尧青海之功,亦在朕许与不许之间而未定也”[6]。八个月后,遂有议政大臣、刑部等衙门同奏年羹尧“反逆不道”,“请皇上将年羹尧立正典刑”之事,得旨:“年羹尧令自裁”。厕身“年党”者,亦多被谴责诛戮,其中,钱名世一案之处理最为有趣。当年羹尧犹是胤禛跟前红人之时,名世尝作诗赞颂,胤禛谓其“文词谄媚”,“为名教所不容”,但是,却未将他拉去砍头,而只是革去职衔,发回原籍。胤禛亲书一匾,上写“名教罪人”四个大字,令名世悬于己宅,以为谴责;同时,命在京官员出身举人、进士者,“仿诗人刺恶之意,各为诗文,纪其劣迹,以儆顽邪”[7]。诸臣诗文写毕,经胤禛评定甲乙,再交付名世,令其“刊刻进呈”,“凡直省学校所在,各颁一部”,“欲使天下臣工,知获罪名教,虽腼颜而生,更胜于正法而”。这种惩罚,可称“谑而虐”,此在有清二百馀年专制历史中固为仅见,然在上世纪时期,类此之事则数数见矣,孰谓吾乡某公专研明史哉?前后对照,知其于清史亦尝用功揣摩也。 曾静,湖南人,遇得一个偶然机会,读到浙江人吕留良的遗书,了解了一些明清易代之际的史事,不由深慨乎亡国奴族之痛,遂萌武装颠覆之心。当时民间传闻川陕总督岳钟琪为岳飞后裔,世代与金为仇;曾静乃致书钟琪,历数胤禛杀父、屠弟及辱戮功臣诸罪,劝他举事造反。然时异势变,岳钟琪不是吴三桂[8],曾静不啻自投网罗。按律,曾静当以“谋反”罪予以凌迟;但是,胤禛对他的处理,再度出人意表。他不仅不杀曾静,反而将他请到北京,就双方关心的各类问题交换意见,并相互辩论,最终取得共识,曾静“心悦诚服,自悔从前执迷不悟,万莫赎,今乃如梦初觉”[9]。胤禛更将谈话记录(审讯笔录)及相关谕旨、奏摺汇编成一部奇书——《大义觉迷录》,颁行天下,“俾读书士子及乡曲小民共知之”。胤禛此举,实为极具自信之举,因为,书中最重要的主题,即为乾隆以后清廷最为忌讳的华夷、满汉之辩[10]。 但是,弘历对他老爸的处置不以为然。登基后,他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收回、销毁《大义觉迷录》,并将前经赦免之曾静诸人处。弘历此举可谓不孝不信。胤禛当时不杀曾静,并有“将来子孙不得追究诛戮”之谕;孰知尸骨未寒,弘历便悍然违背遗命,将其父“辩友”凌迟处。此谓不孝。《大义觉迷录》颁行天下,其书开诚布公,就满汉、华夷、关内关外等种族、文化和地域的敏感问题进行辩正;先不论其说理立言是否足以服天下人之心,单是这种不人为设立言论思想禁区的做法,便值得称赞。弘历收回并销禁其书,在己,固有做贼心虚的怯懦,在人,则有言而无信的观感。此谓不信。清廷统治,最好标榜“敬天法祖”四个字,而实际操作,不尽如此,弘历对曾静案之“拨正反乱”,即为显例。然对弘历此举,除了不孝不信的批评,我们还可进行一次专制君主的心理学研究。 如前所述,在思想言论的控制方面,玄烨之风格可以“宽仁”二字概括;胤禛稍嫌“操切”,但非全不讲理者;弘历则一味采取高压政策,不讲道理,不讲诚信,谥之为“恐怖主义”,亦不过分。然则,祖孙三代何以每下愈况如此?难道是个性迥异所致?曰:非也,时势使然也。康熙之世,版图尚不稳固,帝王心力所注,除了军事上的胜利,还须尽量笼络人心,因此,对文字思想上的“出轨”,不遑吹求。雍正之世,征伐稍定,则以整顿吏治为执政之关键问题,其被人诟病之“特务政治”(以设立军机处和密摺制度为表现形式),所针对者不过是官僚系统,并未过度扰民;至于屠戮功臣及宗室,那更是所谓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无庸后世论史者为之寄托情感。而他处理文字狱的手法,如曾静案,固然不能排除个性上争强好辩的因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他对执政合法性的隐忧。一方面,儒家学说为满洲入主中原提供了合法性的理论资源,如“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抚我则后,虐我则仇”;另一方面,儒家学说中的一些内容又可以动摇其合法性,如华夷之辨、正统之争。胤禛认为,光靠禁绝异议、杀戮士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争端,因此,才会不顾身份悬殊,与曾静进行“平等辩论”。然欲在君主专制的框架内解决此一思想争端,仅凭论战,收效绝不乐观,他若能切实恢复传统政治中的宰相制度,或有可能做到本末兼治;有关宰相制度的讨论,详后,此不赘言。弘历无疑察觉到其父以辩服人之术收效不大,故改弦更张,一变而为严禁辩论。他能够这么做,得力于时代背景,亦即前述之“盛世”。乾隆治下,虽有所谓“十全武功”,然较诸康、雍时代之军事,实为易了;文官系统,经康、雍二帝整顿刷新,渐至帖服;民众生计,在“永不加赋”、“耗羡归公”之后,亦趋安康。正是在“盛世”的背景下,弘历方有可能肆无忌惮的“摧折士气”而不致害怕引起除士人以外的反弹;此即钱穆之所以控诉清廷“一面箝制士大夫,而一面则讨好民众”也。乱世无所谓文字狱,昏君也缺少兴办文字狱的“学养”,只有在“盛明天子”治下的“盛世”,才会有文字狱的繁荣。乾隆一朝是“盛世”,弘历亦自诩为“盛明天子”,然则,乾隆朝文字狱蔚为盛况,在二千年帝制史中独占鳌头,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对乾隆朝文字狱的评价,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仍以龚自珍举例。他并非认识不到文字狱的负面影响,否则不会说:“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咏史》);但是,他对乾隆朝的文字狱,似又不甚介意,否则不会说“乾隆朝士不相识,无故飞扬入梦多”。今人研究清代文字狱,有与之同调者,如喻大华就认为文字狱之认定不易宽泛:一、公开以文字鼓吹推翻清政权者而获罪者不宜认定为文字狱;二、虽不鼓吹颠覆政权,但故意触犯忌讳者,亦非文字狱;三、表面上是文字触讳,实为行为触讳者,不应定为文字狱;四、个别“大狱”,应逐事逐人具体分析,不应一刀切[11]。窃谓所列四条,第一、三、四条不为无见,惟第二条大可商榷。吾国历史之政治忌讳,盖皆来源于“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春秋之义”[12]。“讳”字有二解,一曰“隐”,一曰“避”。隐讳者,“隐其恶”也,与书写历史的“直笔”相悖;避讳者,“避其名而逊其辞,以示尊敬也”,则是史册中惯见的“曲笔”。[13]尊、亲、贤三者,都不是神,都是人;是人,就会犯错,就会作恶;三者所犯过恶,在国史中如何表达,在追悼会上如何措辞,颇费思量。直笔无讳,难能可贵,毋庸赘言;曲笔之不得已,则人情所难免;惟以“隐其恶”为“讳”,以缺笔不书为“春秋大义”,则是乡愿、德贼一派的作风,毫不可取。“避其名而逊其辞”,虽是换了说法,但事实自可考见,是非亦可重估。隐讳缺笔,则事实已泯然不见,是非公道何从判定?然则,吾人研读历史,欲从中获取鉴戒,最欢迎也最敬佩的是秉笔直书的作者,其次,不得已的曲笔,我们也能体谅,而对那些隐恶不书乃至造伪粉饰的“秽史”,则深恶痛绝。因此,喻氏标举之“虽不鼓吹颠覆政权,但故意触犯忌讳者”,俱应算作因直笔、曲笔得罪的文字狱,而不应另安罪名——喻氏之言曰:“至少是思想罪”——以为帝王开脱。譬如,曾静图谋武装颠覆,推翻现政权,触犯刑律(“谋反”),实为刑事犯罪,自不应列入文字狱;而收藏明末史料、撰述明代史事[14],或对满汉区别稍作怨言,一为学术兴趣,一为制度批评,并无颠覆政权的企图,却也因此革职获谴乃至身破家,这自然是文字狱,而毋庸以是否触犯忌讳为定罪标准。至于因诗文字句触犯忌讳,如“一把心肠论浊清”(胡中藻)、“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徐述夔)、“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沈德潜)之类,则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其必为文字狱无疑。近人论史,鉴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史学研究造成简单粗暴的二元化批评(非黑即白,非此即彼),不利于获得对历史的清醒认识,或以“同情之理解”为辞,为古代皇帝及帝制时代有关史事进行翻案,有的案翻得好,有的则因“同情”太过,造成“过度诠释”,不知不觉,反而成了帝王代言人,为尊者隐,为尊者辩,为尊者饰。即自帝王而言,他何尝不知道文字狱是一个缺德的恶法,他何尝没有不为已甚的念头?如戴名世《南山案》,玄烨以牵连太广,“览奏恻然”,谕令除名世外,议者皆改流放,于是,“得旨而全活者,三百馀人”。又如屈大均《大都宫词》案,廷议收藏屈氏诗文者俱拟斩决,弘历不允,谓“不过毁其书而止,并无苛求”,屈氏族人“毋庸查办”。然则,后人何必曲为之辩,说什么其人罪有应得,并非受了文字狱的迫害? 此外,乾隆朝文字诸狱中还有一些案例,则既非统治者借刀(如雍正年羹尧、乾隆胡中藻案),亦非文禁严密,因寻章摘句得罪。此类案例,借用周树人的术语,乃因“隔膜”而得罪。他说: “大家向来的意见,总以为文字之祸,是起于笑骂了清朝。然而,其实是不尽然的。……有的是卤莽;有的是发疯;有的是乡曲迂儒,真的不识讳忌;有的则是草野,实在关心皇家”(鲁迅《且介亭杂文·隔膜》); 他并举“冯起炎注解《易》、《诗》二经欲行投呈案”为例。冯起炎,山西临汾县生员,闻弘历将谒泰陵(胤禛墓,在河北易县),便身怀著作,意图呈进,不料先以“形迹可疑”被捕。他的著作,实为不学无术、信口开河之作,固无足论,惟末附一段“自传”文字,煞是有趣,略谓: “臣之来也,不愿如何如何,亦别无愿求之事,惟有一事未决,请对陛下一叙其缘由。臣名曰冯起炎,字是南州,尝到臣张三姨母家,见一女,可娶,而恨力不足以办此。此女名曰小女,年十七岁,方当待字之年,而正在未字之时,乃原籍东关春牛厂长兴号张守忭之次女也。又到臣杜五姨母家,见一女,可娶,而恨力不足以办此。此女名小凤,年十三岁,虽非必字之年,而已在可字之时,乃本京东城闹市口瑞生号杜月之次女也。若以陛下之力,差干员一人,选快马一匹,克日长驱到临邑,问彼临邑之地方官:‘其东关春牛厂长兴号中果有张守忭一人否?’诚如是也,则此事谐矣。再问:‘东城闹市口瑞生号中果有杜月一人否?’诚如是也,则此事谐矣。二事谐,则臣之愿毕矣。然臣之来也,方不知陛下纳臣之言耶否耶,而必以此等事相强乎?特进言之际,一叙及之”; 冯生要跟皇帝讲平等礼,故告诉弘历,臣“字是南州”,希望皇帝不要直呼其名,而宜“字之”。他还认皇帝做“老友”,请他顺手帮个忙,解决自己的终生大事——将两个表妹(张三姨家小女,杜五姨家小凤)娶进家门。不仅此也,他还很有襟怀,表示,即算皇帝帮不上忙,他也不会怪他(“必以此等事相强乎?”),也就那么一说而已(“特进言之际,一叙及之”)。 冯生冲突御驾、以意解经、请天子做大媒,正是前揭周树人语所谓“卤莽”、“迂儒”和“不识忌讳”。他也因此稀里糊涂堕入文字狱(“核其情罪,较冲突仪仗为更重”),遂被“发往黑龙江等处给披甲人为奴”[15]。其人可悯,其遇可悲,然其事不无可议。冯起炎之所以这么做,自有其逻辑:帝制时代有两个词,一曰“君父”,一曰“臣子”,这是将君臣关系比喻为父子关系。冯起炎既自认为臣,则不妨事君如父,作儿子的请父亲做主搞定一桩婚事,恰又符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古训。这就是他的逻辑。然为君者是否真以臣僚黎庶为子,则未必然。于是,周树人才会用“隔膜”二字定义此类文字狱。 由此可知,文字狱之构成,略有三端:一则因君主欲加诸罪,何患无词,乃挑剔文辞细故,借刀;一则士人遣词造句,有意无意触犯忌讳,因而得罪;一则因上下“隔膜”,情形睽格,造成惨案。然谓此即能摧折士气以至于无,从而造就乾隆以降“万马齐喑”的“衰世”,则犹嫌说服力不够。略以乾、嘉学术之兴盛为例说明。乾、嘉之际,为近代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学者们通过整理、复原古籍的方式对中国文化的承继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人讲求实事求是、无征不信的学风,直到今天还发生影响。有探究其故者,常谓此因专制政权禁锢思想、大兴文字狱,导致学者对现状噤声,竞相埋首于故纸堆,阴差阳错,这才出现一个学术上的“盛世”。文字狱倘有如此功效,则战国、宋、明等代,并未出现大规模文字狱,何以也能造就学术昌盛、迈前启后的局面?上世纪,文字狱之频次、力度远超乾隆之世,何以学术界反而出现凋敝荒芜的现象?难道,后世之人,不仅其心不古,连智商也降低,学不会乾、嘉时代的“学术避祸法”?对文字狱和学术的这种关系,提出“内在理路”说,认为自明末清初以来,学者越来越重视“道问学”,而不再一味关注“尊德性”,因此才有乾、嘉之际的学术“盛世”。思想禁锢、政治打压固然是外因,学术发展的“内在理路”也很重要[16]。窃谓此论极有道理。清代文字狱之成因,固有前述三个原因,清代学术之兴盛,自应有其内在的逻辑,而非全部因应政治上的变化而出现。然则,自乾隆至道光,约近百年,形成一个士气低迷却学风大盛的“怪现状”,存不存在一个“内在理路”?若有,那这个“理路”又是什么?窃谓,此一“内在理路”,便是宰相制度的废弃。兹请述其究竟。 -------------------------------------------------------------------------------- [1] 秦代坑儒凡四百馀人,似可视为文字狱之滥觞。汉代,司马迁婿杨恽,因在私人信件中发牢骚被腰斩(《汉书》卷六十六);宋代,苏轼“以诗托讽”,被逮治,后酿成“乌台诗案”;秦桧以文字狱打击政敌,牵连数十人(《宋史·高宗本纪》);明代,高启代人撰《上梁文》,太祖见之,“因发怒”,腰斩之(《明史》卷二八五)。这都是历代文字狱中较为著名的案例。概言之,宋代以后,文字狱较前为频繁,盖文字狱亦随“文明”之不断发达,而水涨船高。 [2] 明初文字狱,残暴之馀,尤令人啼笑皆非。如“杭州教授徐一夔贺表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等语,帝(按即明太祖)览之,大怒,曰:‘生者、僧也,以我尝为僧也;光,则剃发也;则字,音近贼也’。遂斩之”;又如:“僧来复《谢恩诗》有‘殊域’及‘自惭无德颂陶唐’之句,帝曰:‘汝用殊字,是谓我歹朱也;又言无德颂陶唐,是谓我无德,虽欲以陶唐颂我而不能也。’遂斩之”;俱见赵翼《廿二史箚记》卷三十二“明初文字之祸”条(世界书局民国二十八年本,中国书店影印,1987年)。然陈学霖撰《明太祖文字狱案考疑》认为,此类案件,明初文献并无记载,嘉靖以后,才出现于野史稗乘,万历末《国朝谟烈辑遗》据此,踵事增华,绘声绘色,至赵翼《箚记》则已集大成,俨然定谳。据其考证,徐一夔寿终八秩,并未于太祖刀下;来复以胡惟庸党而,亦与文字狱无关。 [3] [4] [5] [6] 《世宗宪皇帝实录》雍正三年三月辛酉。 [7] 《世宗宪皇帝实录》雍正四年三月壬戌。 [8] 吕留良尝与吴三桂通信。 [9] [10] 此序即雍正七年九月十二日上谕。其中要论,如:“《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盖德足以君天下,则天锡佑之以为天下君。未闻不以德为感孚,而第择其为何地之人而辅之之理。又曰:‘抚我则后,虐我则仇’;此民心向背之至情。未闻亿兆之归心,有不论德而但择地之理”;又如:“本朝之为满洲,犹中国之有籍贯,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曾何损于圣德乎?孔子曰:‘故大德者必受命’;自有帝王以来,其揆一也。且自古中国一统之世,幅员不能广远,其中有不向化者,则斥之为夷狄。如三代以上之有苗、荆楚、猃狁,即今湖南、湖北、山西之地也,在今日而目为夷狄可乎?至于汉、唐、宋全盛之时,北狄、西戎世为边患,从未能臣服而有其地,是以有此疆彼界之分。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终以“中国而夷狄也,则夷狄之;夷狄而中国也,则中国之”为结论。胤禛此谕甚辩,虽有偷换概念的嫌疑——以地域概念,偷换文化概念(华-夷)和种族概念(满-汉),但是,他强调君天下者以德,并就民心向背立言,以“抚我则后,虐我则仇”这种民本理论作为政权合法性的标准,终属难能可贵。 [11] 喻大华《清代文字狱新论》。 [12] [13] 陆淳《春秋集传纂例》卷九“讳义例”条,略谓:“旧说:隐、讳也,乃隐其恶耳。若隐其恶,何名为直笔乎?葢讳、避之也,避其名而逊其辞,以示尊敬也。今言他人之遇屯否罪戾丧耻辱,则正言之;至于所尊所敬,则婉顺言之。此盖是人情常理,《春秋》讳避之道亦尔。凡恶事必须书者,则避辞言之。赵子曰:‘凡君之过恶,以讳为示讥,见其避讳亦足以知其不当为也’;《公羊》曰:‘外,大恶书,小恶不书;内,大恶不书,小恶书’;殊非也。立教之体事无巨细皆论其可否,何得论其小大乎?”总之,强调避其名而不隐其实。 [14] 如段昌绪收藏《吴三桂檄文》,彭家屏收藏明末野史《豫变纪略》等书,俱得罪。全祖望作《皇雅篇》,本意为歌颂“(清)世祖得天下之正”,“前古无有伦比”,却因涉及明季史事得罪。 [15] [16]

参考资料:

采纳哦

初中常用成语解释摘抄

1.把臂入林:拉着人家手臂,一起走入树林。指与友人一同归隐。 2.班师回朝:出征的军队返回京城。 3.北门之管:开启北面城门的钥匙。比喻军事要地或守御重任。 5.彼竭我盈:他方勇气已丧失,我方勇气正旺盛。 6.髀肉复生:髀,大腿.谓因久不骑马,大腿上肉又涨起来了。自叹壮志未酬,虚度光阴。 7.别开生面:生面,新的面貌。比喻另外开创新的局面或格式。 8.兵戎相见: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见。 9.秉烛夜游:拿着点燃的蜡烛在夜间游玩,指抓紧时间,及时玩乐。 10.伯乐一顾:伯乐看中的,必是好马。比喻受人知遇赏识。 11.博士买驴:比喻文辞繁冗,不得要领的意思。 12.不偏不倚:指不偏袒任何一方。 13.不贪为宝:子罕以不贪为宝,拒绝别人送的玉。比喻清正廉洁。 14.池中之物:比喻蛰居一隅无法施展才能,也比与没有雄心大志的人。 15.持危扶颠:扶持危险快要倒塌的局面。 16.颠扑不破:比喻理论学说完全正确,不会被驳倒推翻。 17.信笔涂鸦:形容书法拙劣或胡乱写作。 18.戎马倥偬:戎马,借指军事;倥偬,繁忙。形容军务繁忙。 19.有的放矢:放箭要对准靶子。比喻语言、行动有明确的目标。 20.矢口否认:一口咬定,不承认。 21.父为子隐:隐,隐匿。父亲为儿子隐藏劣迹。 22.充耳不闻:形容拒绝听取别人的意见。也形容专心致志,什么声音也听不见。 23.闻过则喜: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错误,就感到高兴。 24.降龙伏虎:原指佛教和道教中降龙伏虎的故事。后比喻战胜重大的困难。 25.虎入羊群:老虎跑进羊群。比喻强大者冲入柔弱者中间任意砍杀。 26.党同伐异:指结帮分派,偏向同伙,打击意见不同的人。 27.齐烟九点:齐,齐州,指中国。是说俯视九州,小的就如冒烟的点。 28.点金成铁:比喻把好文章改坏。也比喻把好事办坏。 29.铁面御史:泛称不畏权贵,不徇私情,公正严明的官员。 30.书剑飘零:本指做官或从军,离乡背井,漂流在外,后称因求取功名而出门在外、久游未归为“书剑飘零”。 31.楚弓楚得:比喻虽有所失而利未外溢。 32.思若涌泉:才思犹如喷涌的泉水。形容才思丰富敏捷。 33.瑕瑜互见:见,显现。比喻有优点也有缺点。 34.莼羹鲈脍:莼,莼菜;脍,切细的鱼肉。西晋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起家乡的莼羹鲈脍,就辞官回家了。后用作辞官归隐的典故。 35.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或传诵。 36.口诛笔伐:从口头和书面上对坏人坏事进行揭露或声讨。 37.伐性之斧:伐,砍伐;性,性命,生机。比喻危害身心的事。 38.斧钺(yue )刀墨:古代泛指犯罪。 39.墨子泣丝:墨子看到丝能随便给染成什么颜色,感到很悲伤。比喻人变好变坏,环境的影响关系很大。 40.丝恩发怨:丝、发,形容细小。形容极细小的恩怨。 41.谷贱伤农:原指丰年商人抑低粮价,使农民利益受到伤害。后泛指粮价过低,损害农民的利益。 42.不愚不宜:愚,笨。指不求上进,不想学好。 43.骥服盐车:比喻才华遭到抑制,处境困厄。 44.鞭辟入里: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深中要害。 45.合刃之急:只战斗到了最激烈最紧迫的时候。也用于形容事情到了最急迫的时候。 46.海立云垂:形容文辞气魄极大。 47.收视反听:不是不听。形容专心致志,不为外无所惊扰。 48.林寒涧肃:指秋冬间林木凋零、涧水枯落的景象。 49.诛求无厌:诛求,勒索。指勒索没完没了。 50.敬若神明:像敬重神一样敬重对方。形容对某人或某物崇拜到了极点。多用于贬义。 51.月黑风高:比喻险恶的环境。 52.茂实英声:事迹与声誉俱显。 53.一饭千金:比喻厚厚的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4.道骨仙风:只具有神仙的骨骼和风貌。形容人洒脱何超群,神清气朗。 55.呼幺喝六:掷骰(tou)子时的喊声。泛指,也形容吆喝。 56.六尺之孤:指未成年的孤儿。 57.回嗔作喜:嗔,生气。由生气转为高兴。 58.舛(chuan)讹(e)百出:错乱的地方很多。一般指书籍的写作或印刷不精。 59.楚囚相对:形容人们遭遇国难或其他变故,相对无策,徒然悲伤。 60.璞玉浑金:未琢的玉或未炼的金。天然美质,未加修饰。多用来形容人的品质淳朴善良。 61.断之欲明:断,判断,决断。指明白事理,才能决断问题。 62.箭在弦上:比喻事情到了不得不做或话到了不得不说的时刻。 63.立此存照:文书字据(契约、约会、布告等)中的习惯用语,意思是立下文字,存以查考。 64.管宁割席:管宁、华歆原来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因不满华歆有羡慕权贵之心,而和他分开坐。表示不愿和志向不合的人成为朋友。 65.下笔风雷:形容书法或绘画运笔迅速,气势浩大。 66.动如脱兔:脱兔,逃跑的兔子。原意是指军队未行动时像处女那样稳重,一行动就想逃跑的兔子那样快速。后比喻行动十分敏捷。 67.兔起鹘(hu)落:兔子刚跳起来,鹘就飞扑下来。比喻动作敏捷。也比喻作书画或写文章下笔敏捷。 68.乡曲之见:乡曲,乡里,也指穷乡僻壤。形容实践寡陋。 69.餐松饮涧:以松实充饥,以涧水解渴。形容超脱世俗之外。 70.光怪陆离:形容场景斑斓错杂,或事情离奇古怪。 71.尺壁寸阴:阴,日影,光阴;寸阴、指极短的时间。日影移动一寸的时间价值比径尺的璧玉还要珍贵。极言时间可贵。 72.青山不老:比喻永存。也比喻时间长久。 73.玉毁椟中:表示因主管人失职而造成严重损伤。 74.动心娱目:打动人心并使人感到快乐。多指声色享乐之事。 75.程门立雪:用做尊师作道的典故。 76.面誉背毁:当面称赞,背后毁谤。 77.见兔顾犬:比喻抓住时机,急谋对策。 78.犬牙交错:原指地界交错,交界线很曲折,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也比喻情况复杂,双方有多种因素参差交错。 79.指鹿为马: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80.焚琴煮鹤:把琴当作柴火烧了去煮鹤。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81.颜筋柳骨:指严柳两家书法苍劲有力,但风格有所不同。也泛称书法极佳。 82.驴唇马嘴:只将毫不相干的两件事扯在一起。也只答非所问。 83.服冕乘轩:做官后飞黄腾达。 84.波谲(jue )云诡(gui ):比喻事物变化多端,难以预料。比喻文章如波云变化多端。 85.百步穿杨:百步之外射穿杨柳的叶子。形容射术非常高超。 86.格物致知:指研究事物原理而得出知识。 87.逾年历岁:经过一定年月。形容经历较长时间。 88.短垣自逾:自己越过短墙。比喻亲身违背礼制法度。 89.半部论语:表示《论语》的价值很高。 90.人以群分:好人总跟好人结成朋友,坏人总跟坏人聚在一起。 91.取精用弘:从丰富的材料里提取精华。 92.弘奖风流:大规模任用人才,以激励其他人上进。 93.白璧青蝇:青蝇玷白璧,比喻奸人陷害忠良。 94.蝇营狗苟:像苍蝇一样到处钻营,像苟且求活。比喻为追求名利,不顾廉耻,不择手段。 95.笔翰如流:翰,文辞。比喻文笔快捷如水流而下。 96.流风回雪:形容女子婀娜多姿。也只文学作品曲折善变。 97.雪泥鸿爪:鸿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痕迹,比喻往事留下的痕迹。 98.深厉浅揭:比喻处理问题要因地制宜。 99.轻车间从:行装简单,跟随的人少。 100.从善如流:形容能迅速地接受别人的好意见。 101.宝山空回:比喻得到了良好的环境,却空无所得。 102.响遏(e)行云:形容声音高昂激越。 103.及瓜而代:到明年瓜熟时派人接替。指任职期满由他人继任。 104.代人捉刀:原指替代别的角色。现常指代人写文章。 105.人寿年丰:人享长寿,年成丰收。形容太平兴旺。 106.堂而皇之:形容公开、大模大样或有气派(多用于贬义)。 107.约定俗成:指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初由人相约命定,习以既久,为社会所公认而固定下来。 108.齐人攫金:指见到财物就无所顾忌地攫取。 109.金针度人:把某种技艺的秘法、诀窍传授给他人。 110.海水群飞:比喻国家不 安宁。 111.飞短流长:指散播谣言,中伤他人。 112.田芜仓虚:田地苍凉,仓库空虚。旧指国家治理的不好或发生战乱、天灾。 113.下笔千言:形容文思敏捷。 114.石城汤池:汤池,指护城河。比喻防守坚固的城池。 115.池鱼堂燕:池中之鱼,堂上之燕。比喻困在其中,无辜连祸。 116.故步自封: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思进取。 117.急人之难:热心主动帮助别人解除困难。 118.亡戟得矛:比喻得到的和失去的相当,或有得有失。 119.向壁虚造:面向墙壁虚构出来的东西,比喻凭空想象。 120.穷极无聊:原指光景穷困,精神无所寄托。现也形容无事可做,无聊至极。 121.聊胜于无:比没有好一点。 122.岁不我与:与,等待。时间不 等待我们。感叹错过时机,追悔莫及。 123.苦大仇深:受尽剥削压迫的苦,有很大的仇恨。 124.四平八稳:原形容身体各部分匀称结实。后常形容说话做事稳当,也形容做事只求不出差错,缺乏积极创新精神。 125.为人说项:替别人说好话。 126.剑树刀山:佛教所说的地狱之刑。形容极残酷的刑罚。 127.拒谏饰非:拒绝劝告,掩饰错误。 128.入门问讳:客人进门,先问主人祖辈名讳,以便谈话时回避。 129.讳疾忌医: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别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130.医时救弊:比喻对错失的时政有所匡正。 131.弊绝风清:弊害之事绝迹,风气焕然一新。 132.清新俊逸:清美新颖,不落俗套。 133.物议沸腾:物议,众人的议论。指舆论的强烈。 134.凤鸣朝阳:凤凰在高处鸣叫。比喻贤才遇时而起。 135.腾蛟起凤:蛟龙腾跃,凤凰起舞。形容很有文采。 136.欲益反损:益,得益;损,损害。想把事情做好,结果适得其反。 137.疑事无功:行动犹豫疑虑,就不能成功。 138.村夫野老:原指生活在农村的农民和老人。 139.老生常谈:原指年老书生的平凡议论,后泛指讲惯了的老话。 140.谈笑封侯:形容博取功名很容易。 141.侯门如海:指显贵之家门禁森严,外人不能随便出入。 142.针头线脑:指缝纫用的针线等物。也比喻极细小的东西。 143.脑满肠肥:形容大腹便便,肥胖丑陋的形象。 144.肥马轻裘:骑着肥壮的骏马,穿着轻暖的皮袍。形容生活奢华。 145.云蒸霞蔚:云雾彩霞升腾聚集。形容灿烂绚丽的景象。 146.蔚然成风:形容某件事情已广泛流行,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 147.路长日暮:路途遥远而天色已晚。比喻理想难以实现。 148.众擎易举:许多人一起用力,容易把东西举起来,喻大家同心协力就容易把事情办成。 149.举步生风:形容走路特别快或办事干净利索。 150.风行水上:就像风从水面吹过。比喻自然流畅,不矫揉造作。 151.上下其手:指玩弄手法,暗中作弊。 152.开诚布公:推诚相待,坦白无私。 153.鸡犬桑麻:鸡鸣犬吠,桑茂麻盛。古代用以形容农村生活安定。 154.仁言利博:只有德行的人说的话益处很大。 155.鼓角齐鸣:战鼓响,号角鸣。形容军队出击时的雄壮气势。 156.贵远贱近:重远古的;轻视近世的,近前的。 157.尺二秀才:就是用于讥讽写俗体字的读书人。 158.月白风清:形容月夜的明朗幽静。 159.得意忘言:既已领会到旨意,则不再需要表意之言辞。引申为彼此知晓,心照不宣。 160.花花太岁:只穿着华丽,不务正业,只专心于吃喝玩乐的豪门恶少。 161.流星赶月:像流星追赶月亮一样。形容行动迅速。 162.秋毫之末:秋日禽兽毛的末端。比喻极微小的东西。 163.末路之难:走最后一段路程是艰难的。比喻越到最后,工作越艰巨。 164.东窗事发:比喻阴谋败露,自食其果。 165.发蒙振落:揭开蒙盖物,摇掉降落的叶子。比喻事情很容易办成。 166.落花无言:原来比喻诗的风格典雅。后比喻经受失败而无怨无悔。 167.冬日可爱:冬天的阳光很温暖,比喻人的作风温和,亲切和蔼。 168.牛鬼蛇神: 原形容作品玄幻怪诞。后多比喻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坏人。 169.忘战必危:忘了战争的存在,国家就有危险。 170.董狐直笔:指敢于秉笔直书,尊重史实,不阿权贵的正直史家。 171.笔扫千军:笔力雄健如横扫千军万马。 172.玉汝于成:原指爱之如玉,助之使成。后用为成全之意。 174.蠹国害民:蠹,损害。危害国家,残害人民。 175.貌合情离:表面上两人很合得来,而实际感情上有离异。 176.离群索居:离开同伴,过孤独的生活。 177.居大不易:原是顾况拿白居易的名字开玩笑,后比喻在大城市里生活不易。 178.断梗流萍:如同枯折的枝茎,漂流的浮萍一样。比喻到处漂泊,生活不安定。 179.吉光片羽:神兽吉光身上的一片毛。比喻残存的艺术珍品。 180.断齑(ji)画粥:齑,调味用的姜、蒜或韭菜碎末。形容家境贫穷,食物简陋。 181.多事之秋:多事,事故或事变多。多事故、多患难的时期。 182.正中下怀:正符合自己的心意。 183.天悬地隔:两者相差很远,如天地之 悬隔。 184.沸反盈天:声音像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闹。 185.命蹇时乖:指命运不佳,时运不济。 186.焚林之求:焚烧森林,逼其自己走出,以谋求贤才。 187.风景不殊:指悲叹国土破碎或沦丧。 188.抒怀轸(zhen)念:非常悲痛或怀念。 189.偃武修文:停息武备,修明文教。 190.绕梁三日:形容悦耳的歌声或乐曲使人听了不能一下子忘记。 191.以简驭繁:用简洁了当的方法来处理复杂纷繁的事物。 192.却之不恭:拒绝别人邀请或馈赠是对别人的不恭敬。或多用为接受邀请或馈赠的客套话。 193.彼唱此和:比喻一方倡导,另一方效仿;或互相配合,彼此呼应。 194.下榻留宾:泛指留下宾客住宿。 195.雀鼠之争:指欺凌引起的争讼。 196.利傍倚刀:意指追求私利犹如倚在刀口上,非常危险。 197.迷离惝(chuang)恍:神经或眼睛迷迷糊糊而难以分辨。 198.尽态极妍:容貌姿态美丽而娇艳到极点。 199.妍皮痴骨:妍,美好。外表美,内心却不聪明。 200.纲举目张:撒网时,举起网上的大绳,所有网眼都张开。比喻抓住事物的关键,带动其他环境。也比喻文章条理分明。 201.戴盆望天:比喻事情难以两全。 202.合浦(pu)珠还:比喻人去复归或物归旧主。 203.告贷无门:想借钱也没有地方借。指生活陷入困境。 204.门户之见:因派别不同而产生的偏见。 205.中流击楫:原指晋祖狄渡江击楫事。后比喻有志复兴的壮烈气氛。 206.败不旋踵:指只有很短的时间就是败了。 207.踵事增华:指继续以前的事业并更加发展。 208.服气吞露:指修炼道术。 209.露红烟紫:形容花木的色彩鲜艳。 210.紫气东来:表示吉祥的征兆。 211.新亭对泣:表示怆(chuang)怀祖国的意思。 212.火树银花:形容张灯结彩或大放烟火的灿烂景象。 213.老气横秋:以霜气充塞秋空形容人及其严肃的神气。现多用以形容缺乏生气或摆老资格。 214.爽然若失:形容心中无主,空虚怅惘的神态。 215.鼠牙雀角:指讼事或引起的细微小事。 216.角巾私(si )第:穿常服而居私宅,表示功成退隐。 217.迁善改过:改正过失,或克服重重困难。 218.硬语盘空:遒劲有力的言辞盘旋在天空中,形容文章气势雄伟,矫健有力。 219.破釜沉舟:表示下定必决心,有进无退干到底。 220.舟中敌国:同船的人都成了敌人。指众叛亲离。 221.世风日下:指社会风气一天不如一天。 222.秋风团扇:比喻不再受男子宠爱的女子。 223.扇枕温被:形容对父母十分尽心。 224.被(pi )坚执锐:穿坚固甲胄,握锐利武器。指上阵战斗或做好战斗准备。 225.愧天怍(zuo )人:对天对人,都感到惭愧。指做了亏心事,无脸做人。 226.赏奇析疑:欣赏奇文或析其疑义。 227.半路出家:成年后才去做和尚、尼姑。比喻中途改业。 228.桂林一枝:用以比喻科举考试中出类拔萃的人。 229.挂一漏万:列举不周,遗漏很多。 230.人心如面:指每个人的思想也像每个人的面貌一样,各不相同。 231.官虎吏狼:官如虎,吏如狼。形容官吏贪暴。 232.言之无物:指文章言论空洞乏味,没有实际内容。 233.玉成其事:玉成,成全。成全别人的好事。 234.行不顾言:顾言,顾虑到已经说了的。做事不守信用。 235.倍道兼行:一天走两天的路程。形容加速行进。 236.言近旨远:语言浅近而含义深远。 237.豹留皮:比喻留美名于后世。 238.皮里阳秋:指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言论。 239.秋风过耳:像秋风一样从耳边吹过。比喻与自己无关,毫不在意。 240.耳食之谈:指听来的没有确凿的证据。 241.易地而处:换一换所处的地位,比喻为对方想想。 242.巧立名目:变着法定出一些名目来达到某种不正当的目的。 243.磨刀霍霍:霍霍,磨刀声。今多用以形容敌人在行动前频繁活动。 244.霍然而愈:霍然,很快的样子。形容病很快就好了。 245.裹足不前:缠住脚步前进。形容有所顾虑而止步不敢向前。 246.鉴往知来:比喻以往的失败,后来人可以当作教训。 247.邯郸学步:比喻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248.别具只眼:比喻具有独到的眼光和见解。 249.寒泉之思:寒泉,《诗经》中有首诗以寒泉可以灌溉田地,表示母亲对子女的思念。指子女对母亲的孝思或子女思念母亲的心情。 250.思不出位:虑事不逾越自己的职分。 251.高蹈远举:指隐居避世。 252.定于一尊:指思想、学术(shu )、道德等以一个最有权威的人做唯一的标准。 253.道貌岸然:形容神态庄重严肃。现场用来形容故作正经,表里不一。 254.沆瀣一气:沆瀣,指唐时的崔沆、崔瀣。现多用来比喻臭味相同的人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