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和情的成语有哪些

2.法律相关的成语有哪些?

3.?佛教中的、不二法门、还是、法门不二、

4.形容想法统一人成语

法和情的成语有哪些

法无二门的释义-法无二门

法不阿贵

法不传六耳

法不容情

法不徇情

法成令修

法出多门

法出一门

法贵必行

法海无边

法家拂士

法灸神针

法力无边

法(车仑)常转

法脉准绳

法外施恩

法外施仁

法无二门

法无可贷

法眼通天

法有定论,兵无常形

败法乱纪

抱法处势

不法常可

不法古不修今

不法之徒

大法小廉

伏法受诛

官法如炉

坏法乱纪

军法从事

峻法严刑

卖法市恩

没法没天

没法奈何

明法审令

弄法舞文

取法乎上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

取法于上,仅得乎中

取法于上,仅得其中

如法泡制

如法炮制

如法炮制

十法九例

使法量功

守法奉公

徒法不行

玩法徇私

王法无情

枉法取私

枉法徇私

枉法营私

为法自弊

违法乱纪

无法可施

无法无天

依法炮制

依法炮制

以法为教

约法三章

正法眼藏

正法直度

知法犯法

执法不阿

执法不公

执法犯法

执法如山

作法自毙

作法自弊

不二法门

弁髦法纪

吹大法螺

大吹法螺

大大法法

大明法度

恩深法弛

恩深法驰

甘露法雨

官清法正

激将法

目无法纪

逍遥法外

言出法随

有治法,无治人

祖宗法度

不变之法

不公不法

不及之法

不拘文法

别无它法

不足为法

春秋笔法

大经大法

动静有法

大可师法

动循矩法

非圣诬法

奉公如法

奉公守法

皈依佛法

横行不法

画一之法

就地正法

居官守法

讲经说法

井井有法

举足为法

隆刑峻法

明罚敕法

墨守成法

目无王法

欺公罔法

生公说法

生公说法,顽石点头

受赇枉法

舍身求法

神术妙法

深文峻法

绳之以法

谈经说法

贪赃坏法

贪赃枉法

贪脏枉法

违条犯法

违条舞法

文无定法

舞文弄法

舞文巧法

舞文玩法

舞文枉法

王子犯法,庶民同罪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想方设法

小廉大法

徇情枉法

现身说法

徇私枉法

凶恣挠法

严刑峻法

一定之法

情理难容、

高情厚谊、

望云之情、

风情月意、

情深友于、

情不可却、

多情善感、

情孚意合、

意惹情牵、

云情雨意、

缘情体物、

风情月思、

心照情交、

寡情薄意、

高情逸态、

看景生情、

情深潭水、

一见锺情、

难以为情、

淡水交情、

群情鼎沸、

忘情负义、

楚囊之情、

礼顺人情、

法不徇情、

慰情胜无、

赋骨、

情同一家、

低情曲意

法律相关的成语有哪些?

罢马不畏鞭箠:罢:同“疲”;箠:鞭子,这里指鞭打。非常疲乏的马,就是用鞭子抽打也不会走动。比喻极端穷困的人并不害怕严厉的法律和刑罚。

不法之徒:对抗或违反法律的人,歹徒或逃犯,流窜或犯有暴力行为罪行的亡命之徒。

不公不法:不公平待人,不遵守法律。形容为非作歹,仗势欺人的行为。

大纲小纪:指大大小小的法律条文。

法不阿贵:法:法律;阿:偏袒。法律即使是对高贵的人,有权势的人也不徇情。形容执法公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不容情:在法律面前不能容许人情宽容。

法不徇情:法:法律;徇:偏私;情:人情,私情。法律不徇私情。指执法公正,不讲私人感情。

法不责众:责:责罚;众:多数人。指某种行为即使应受到法律的惩罚,但很多人都那样干,也就不好惩罚了。

法成令修:指有法律为依据,行政命令也恰当。

法出一门:指法律统一,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通。

法贵必行:法律贵在切实执行。

法外施恩:施:施行,给予。超越法律而给予恩惠。指宽大处理,免施刑罚。

法无二门:指法律统一,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通。同“法出一门”。

法无可贷:指按法律不可宽恕。

非刑逼拷:非刑:法律外的残酷肉刑。指使用残酷的肉刑进行审讯逼供。

非刑吊拷:非刑:法律外的残酷肉刑。指使用残酷的肉刑进行审讯逼供。

非刑拷打:非刑:法律外的残酷肉刑。指使用残酷的肉刑进行审讯逼供。

废教弃制:教:指政教;制:法律制度。废掉政教和法律制度。

护法善神:宋吕惠卿的别号。指法律的维护者。

化外之民:化:开化;民:民众。文明地区以外的民众,即没有开化的民众。旧时统治阶级的偏见,指中国教化达不到、法律管不着的少数民族。

急急如律令:本是汉代公文用语,后来道士或巫师亦用于符咒的末尾。如同法律命令,必须立即遵照执行。

结绳而治:原指上古没有文字,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治理天下。后也指社会清平,不用法律治国的空想。

禁网疏阔:指法律过于宽容。

居官守法:旧指做官要遵守法律法规。

口含天宪:天宪:指朝廷法令。比喻说话就是法律,可以决定人的生。

口衔天宪:比喻说话就是法律,可以决定人的生。同“口含天宪”。

例直禁简:法律或禁令简单明了,人民就容易理解和遵守。

卖法市恩:市:买。指玩忽法律而随意宽恕罪犯以求得好处。

明正典刑:明:表明;正:治罪;典刑:法律。依照法律处以极刑。旧时多用于处决的公文或布告中。

目无法纪:不把国家法律放在眼里。形容胡作非为,无法无天。

目无三尺:不把法制放在眼里。形容违法乱纪,胡作非为。三尺,指法律。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

目无王法:不把国家的法律放在眼里。指人不受约束地胡作非为。

弄法舞文:弄、舞:耍弄,玩弄;法:法律;文:法令条文。指玩弄文字,曲解法律条文,以达到徇私舞弊的目的。

欺公罔法:欺骗公众,无视法律。

奇请比它:比喻在法律正文以外,另引条文进行判案。

窃钩窃国:偷钩的要处,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旧时用以讽刺法律的虚伪和不合理。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偷钩的要处,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旧时用以讽刺法律的虚伪和不合理。

人心似铁,官法如炉:即使人心像铁一样坚硬,也抗不过像熔炉一样的法律。

深文附会:牵强而苛细地援引法律条文陷人以罪。同“深文傅会”。

深文傅会:牵强而苛细地援引法律条文陷人以罪。

深文罗织:深文:制定或援用法律条文苛细严峻;罗织:虚构种种罪名,对无辜者加以诬陷。指苛刻地或歪曲地引用法律条文,把无罪的人定成有罪。

深文曲折:歪曲地援引法律条文,不露痕迹地陷人于罪。

深文周纳:周纳:罗织罪名。指苛刻地或歪曲地引用法律条文,把无罪的人定成有罪。也指不根据事实,牵强附会地给人硬加罪名。

深文周内:歪曲或苛刻地援引法律条文,陷人以罪。

绳之以法:根据法律制裁。

十法九例:十种法律倒有九种是民间的成例。

王法无情:王法:封建时代称国家法律。国家的法律是不讲情面的。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王子:借指有权势的人;庶民:平民百姓。有权势的人犯法,和老百姓一样处以罪刑。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网漏吞舟:网:渔网,比喻法网;吞舟:吞舟的大鱼,比喻大奸。网里漏掉吞舟大鱼。比喻法律太宽,使重大的罪犯也能漏网。

网漏吞舟之鱼:网:渔网,比喻法网;吞舟:吞舟的大鱼,比喻大奸。网里漏掉吞舟大鱼。比喻法律太宽,使重大的罪犯也能漏网。

枉法取私:枉:歪曲,违反;法:法律;取:谋取;私:私利。曲解、破坏法律以谋取私利。指官吏违法乱纪,包庇坏人坏事。

枉法营私:枉:歪曲,违反。指曲解破坏法律以谋私利。

枉用三尺:枉:歪曲;用:使用;三尺:古代用三尺长的的竹简记载法律。指为了达到个人不正当的目的而曲解使用法律。

违条犯法:违犯法律条文。

违条舞法:违犯法律条文。同“违条犯法”。

舞文弄法:舞、弄:耍弄,玩弄;文:法令条文;法:法律。歪曲法律条文,舞弊徇私。

舞文玩法:歪曲法律条文,舞弊徇私。同“舞文弄法”。

析律二端:割裂曲解法律条文,随意加重或减轻罪名。指官吏徇私枉法。

析律贰端:指曲解法律条文,妄生不实端绪,以加重人罪。

析律舞文:指故意玩弄文字,曲解法律条文。

逍遥法外:逍遥:优游自得的样子。指犯法的人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仍然自由自在。

逍遥事外:①指犯法者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亦泛指做坏事或与坏事有牵连的人不受追查。②指置身事外,毫不关心。

刑期无刑:刑罚在于教育人恪守法律,从而达到不用开的目的。

徇情枉法:徇:曲从;枉:使歪曲。曲从私情,歪曲和破坏法律,胡乱断案。

言出法随:言:这里指法令或命令;法:法律。话一说出口,法律就跟在后面。指法令一经公布就严格执行,如有违犯就依法处理。

言文刻深:法律条文严峻刻薄。

以法为教:以:用;教:教育。引用法律条文充当教育的内容。

以杀去杀:用严峻的法律禁止人犯法。

以杀止杀:用严峻的法律禁止人犯法。

以身试法:身:亲身,亲自;试:尝试。试着亲身去做触犯法律的事。指明知故犯。

以身试祸:身:亲身,亲自;试:尝试。试着亲身去做触犯法律的事。指明知故犯。

以身试险:身:亲身,亲自;试:尝试。试着亲身去做触犯法律的事。指明知故犯。

以战去战,以杀去杀:去:消除。用战争去消灭战争,用严峻的法律禁止人犯法。

意指为狱:意指:意之所在;狱:监狱。不依据法律,只以上司的意图量刑判罪。

因私枉法:因:因为;枉:歪曲,破坏。因为私人感情而破坏法律。指因私不能秉公办事。

引律比附:古代法律用语。援引律令,类比定罪。

玉律金科:律:规章,法则;科:旧指法律条文。原形容法令条文的尽善尽美。现比喻必须遵守、不能变更的信条。

正法直度:度:标准。严正法律,统一标准。

知法犯法:知道法律,又违反法律。指明知故犯。

执法不阿:阿:迎合

?佛教中的、不二法门、还是、法门不二、

@ 什么是不二? 一实之理.如如平等.而无彼此之别.谓之不二;妙寂离相.亡于彼此.故云不二。菩萨悟入一实平等之理.谓之入不二法门。又一道清净.故称不二。

@ 从佛教哲学观来看.不二.即是:非此非彼又即此即彼.众生平等.自他平等.心佛平等.等~是佛教认知世界万事万物的方法与观念.演绎阐述的是.世间万物本质与表象的关系。

@ 不二法门_指显示超越相对、差别之一切绝对、平等真理之教法。即在佛教八万四千法门之上,能见圣道者...

@ 佛教八万四千法门,不二法门是最高境界。入得此门,便进入了佛教的圣境,可以直见圣道,也就是达到了超越生的涅槃境界。

@ 耕云先生说:确立了此一认知,我们应该感谢佛陀的慈悲施与众生以心灵救济的法门。什么是心灵救济的法门?_扼要地说就是不二法门。

@ 我们只要进入这不二法门,当下能证得自性,当下就是自在无碍,当下是个海阔天空任遨游的解脱境界。...

@ 事实上,一切贤圣都是由这不二法门诞生的,离开不二法门,就没有真实法,就没有自在潇洒的解脱生活。

@ 研究不二法门有几个层次---对不二法门的基本认知是:

(一):对不二法门的认知...1自他不二、2色空不二、3生不二。

(二):不二法门的修学要领...1解行不二、2理事不二、3苦乐不二。

(三):证入不二法门的方法...1能所不二、2定慧不二、3体用不二、4心法不二。

以上略举了十个不二,若具体地讲一切都是不二,百个千个列举不尽。例如得失不二、时空不二...本质上都是不二的。

---------------------------------------------------------------------------------------

(节录)贾题韬居士《六祖坛经》白话讲解<不二法门>

‘不思善,不思恶’这两句,实际上概括了一切思维活动中的相对观念。如空色、有无、前后、远近、中边等等,一切总不思,这时哪一个是你的本来面目呢?又在什么地方呢?宗师的方便恰恰是想方设法把你思维的路子堵了,把分别思维斩断,还要你‘速道速道’!只有这个时候,忽然铁树开花,一个真正的‘我’才跳得出来。这样的宗风,在禅宗之外是找不到的。就这一点,说禅宗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真是恰当不过,因为你把三藏十二部翻完,也找不到这个答案。

惠明因六祖开示而开悟后,又问:‘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看来,祖师传法时是否有密法这个疑问,早在那时就有了,还不是今天的发明。明确地说,禅宗若讲密法,那就成了密宗,而不是禅宗了。所以六祖极其明白地说:‘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自性本自清净,本自具足,就是你自己。这么贴近,哪有半点密呢?自己对自己还有什么秘密吗?若要舍内求外,那自然就有密了。你懂,别人不懂,对别人而言是密,但经反观自照,自己明白了自己,密又何成密呢?这是最简单明白的问题,但同时又是最迷惑人的问题,希望大家能有清醒的认识。......

禅宗在佛教理论中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能旗帜鲜明地提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这一响亮的口号?就是因为这个思想来源于《涅槃经》。《涅槃经》是大乘佛法的根本经典之一,是佛在涅槃前一昼夜讲完的,可以说是佛对自己49年传法的大总结,也可以说是末后的付嘱。

大小乘佛教都遵循‘苦、空、无常、无我’的信条。而《涅槃经》却提出了‘常、乐、我、净’为涅槃的四德。那边是无常,这边是常;那边是苦,这边是乐;那边是无我,这边是有我;那边是烦恼,这边是清净。而这一切,都是在当人的心体自性之中,可以说《涅槃经》讲的,恰恰是六祖所说‘自性’的最好注脚。

风动、幡动、仁者心动的公案,大家都很熟悉,但真正透彻的能有几人?

印宗问:‘黄梅付嘱?如何指授?’

六祖答:‘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印宗问:‘何不论禅定解脱?’

六祖答:‘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印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

六祖答:‘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六祖以‘不二法门’的道理来回答了对此产生的种种疑问,这是无上佛法与那些似是而非见解的分水岭,也是修证佛法的一大难关。如果问什么是‘见道’、‘破参’,对不二法门的领悟与否,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禅宗的见性、开悟等等,都可以说是对不二法门的领悟。佛法是不二法门。有两样法就不是佛法。‘唯此一真实,余二皆非真。’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而且具足完满不欠分毫,还须要去修证吗?自性本不动摇,还需要去‘定’吗?自性本自清净,还需去律范吗?自性本不生灭,还需要去解脱吗?所以,三祖见二祖时说:‘望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二祖说:‘哪个把你束缚了呢?’三祖说:‘没有人束缚我呀!’二祖说:‘好道,既然没有人束缚你,你又求什么解脱呢?’三祖于是言下大悟。所以祖师说:‘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既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所以要在这里看到禅宗的殊胜。

‘不论禅定解脱’,见了性,哪里还需要这些呢?《金刚经》说:‘如来说法,如筏喻法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见了性,本身就在定中,本身已得到了解脱,所以一经见性,一了百了,这就是禅宗的主张。这与前面‘善自护念’,悟后必修是否矛盾呢?不矛盾,这也是不二。

关于不二法门,在《维摩诘经》里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维摩大士生病了,佛让弟子们去探病,可罗汉们都不敢去,他们害怕回答维摩大士所提的问题。佛于是派文殊菩萨率领一个菩萨慰问团去慰问。维摩大士果然向菩萨们提出了一个极难的问题——什么是不二法门?在场的32位菩萨对此作了回答,但维摩大士不满意,最后文殊菩萨回答说:说不二,就已经是二了。请维摩大士说说,怎样才是真正的不二法门呢?结果维摩大士一言不发。文殊菩萨果然智慧第一,他赞叹说:维摩大士已经把不二法门说了,不说恰恰是不二法门的最高注解。文殊菩萨说完后,天女散花赞叹。这个不二法门就是涅槃境界。知道了这些,你才知道祖师们的作为是如何的可贵,手眼之高,令人叹为观止。-------------------------------------------------------------------------------

[百度文摘]

据说在佛家里面一共有八万四千个法门,而不二法门为第一法门,人一旦进入门,就是进了超越了生的涅境界便可以成佛了。当然这只是从思想境界上而不是从空间上来说的。法门可以理解为一种门道或途径,所有修行的人只要依着这样的途径去不断修炼便可以获得正果。既然说它是一种思想境界,它又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呢?不二是一种非常深奥的理念,也不是我们言语可以说清楚的,简单的说,不是一,不是二,没有彼此的分别就是不二。佛教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尽管在现象上有千差万别,但从佛性上来看都是没有分别的,只不过是因缘凑合,都是虚无的,没有相对,也没有绝对。

传说古印度有位叫维摩诘的人,他是释迦牟尼门下著名的居士,也是一位大家菩萨,维摩诘与其他菩萨不同的是,其他菩萨都没有家室,而维摩诘却不仅有娇妻美妾,而且拥有大片的庄园田地,是当地的一位富翁,但他即虔心侍佛,刻苦修行,同时也积极参加世俗的活动,他这种即出家又不出家的举止实在令人捉摸不透。有一次他声称病了,释尊便派弟子文殊等前来探病,与他进行了一场佛法真理的大辩论,维摩诘以他高深的佛学底蕴和超人的口才回答了众人的提问。他认为只要心中清净,佛土也就清净了,虽然他有眷属良田,但他的心却不为贪念所蒙蔽,虽然他的行为不同于其他菩萨,但他实在是在追求佛道真理。所以一切都不必拘于形式,而在于自己内心如何把般若智慧运用于生活中去,于是他便证实了出家和在家的不二。谈到最后,文殊菩萨又问维摩诘:“那么你认为到底什么才是不二呢?”维摩诘听后闭上了眼睛,什么是也不说。文殊赞叹道:“妙啊,没有文字、言语者是真正的不二。”同此我们可以了解到不二本身就是虚无,是绝对的真理。它是如此的深奥,若想真正的弄明白它,只有依靠我们去慢慢参悟了。

-------------------------------------------------------

维摩诘经第九品

(白话文)

入不二法门

  这时候,维摩诘对众菩萨说:“各位仁者,菩萨如何进入不二法门,请随各位的见解说一下吧!”

法会中即有叫法自在菩萨的发言:“各位仁者,生与灭为两对立法。但诸法本来无生,现今也就不灭,得到这种诸法无生灭的无生法忍认识,便称为入不二法门。”

德守菩萨又说:“内在自我与外在对象为我我所两者。因为有这个我,便会有我所。如果断除自我的见解,也就抛弃了执著外在事物之我所见解,这便是入不二法门。”

不啕菩萨又说:“诸感官对外界的摄取或不摄取称受与不受二者。若法不受为不取相不可得,因为不可得,也就无所取著,也就无所谓舍弃,无所谓造作,无所谓心有所行。由于无舍无作无行,便是入不二法门。”

德肯菩萨又说:“污垢与清净是两相对立的。了解污垢的本质空性,也就没有离垢的清净相了,灭除了净垢二相,便是入不二法门。”

善宿菩萨又说:“惑心生起是动,深心取实相为念,动与念是两相对立的。若无动心则无念心。无念心即不作分别。通达这一点,便是入不二法门。”

善眼菩萨又说:“事物各各有一相,但其本质为空而无相,一相与无相两相对立。如果知道一相即是无相,以至不取著于无相,这就是进入平等之想了,这便是入不二法门。”

妙臂菩萨又说:“菩萨心以大悲为本质,声闻心以独善为目标。菩萨心与声闻心两相对立,如果有能观,心之相状原本如空而不过是幻化分别,则既没有菩萨心,又没有了声闻心,这便是入不二法门。”

弗沙菩萨又说:“善与不善两相对立为二。如果心中没有善与不善的分别,心入无相境界而通达诸法莫不如此。这便是入不二法门。”

师子菩萨又说:“因烦恼于三界造身口意恶业为罪,—切有漏之善业为福,罪与福两相对立为二。如果了达罪之本性即空,则罪与福并无区别。以金刚智慧了解罪福两者之间并不障碍,从而懂得无受缚无解脱的道理;这便是入不二法门。”

师子意菩萨又说;“有烦恼为有漏,无烦恼为无漏。有漏与无漏两相对立为二。如果了知一切诸法平等无二;则没有漏与不漏的分别想,从而不取著于法相,也不停滞于空无之相,这便是入不二法门。”

净解菩萨又说;“有造作为有为,无造作为无为。有为与无为两相对立为二;若离除一切法数的区别,心如虚空,以清净智慧行无所障碍之境地,这便是入不二法门.”

  那罗延菩萨又说:“十三界世间与出离世间两相对立为二。世间的本质为空性,这与出世间是完全一致的。于生世间不取入不求出,不增加不减少,这便是入不二法门。”

善意菩萨又说:“生与涅磐两相对立不二。如果证见生的本性空寂,则否定了生的现象,亦即没有什么生,从而便无受缚生,亦无解脱生,无缚无解,无燃无灭这便是入不二法门。”

 现见菩萨又说:“除灭烦恼为尽,烦恼不除为不尽。尽与不尽两相对立为二。一切事物无论是否灭除烦恼,都有无尽之相,此无尽之相便是空性。既然为空,则无所谓尽与不尽的分别。这样看待,便是入不二法门。”

普守菩萨又说:“我与无我两相对立为二。我,从根本上无法把握;相应地,非我(无我)也就无从把握。证见自我的实性是空性,便不会再生起我或无我的见解,这便是入不二法门。”

电天菩萨又说:“明与无明两相对立为二。无明本质为空,这与明的实性是—致的。明也不可以取著,不能以任何法数来限定。对于明与无明能作平等不二观待的,这便是入不二法门。”

  喜见菩萨又说:“有形状颜色质碍为色。色与色空两相对立为二。色即p是空,并非色消灭而后是空。色的性质本身就是空。受、想、行、识等也同色一样。譬如说识与空相对为二,但识即是空,非识灭后才是空,识之本性便是空。对于相待二者之间的空有不异的道理能够通达者,便是入不二法门。”

明相菩萨又说:“地水火风称四种异,虚空称空种异。四种异与空种异两相对立为二。但四种的本性即是空种的本性,四大种无论在产生前,消灭后、还是生灭之间都只是空性。如果能这样了解诸种的本性的人,便是入不二法门。”

妙意菩萨又说:“眼指眼根;色谓色尘。眼与色相对为二。如果知道眼根这一感官对外在境色不贪恋、不嗔恚、不痴迷,便是寂灭;依据同样的道理,耳与声、鼻与香、舌与味、身与触、意与法,也是相对为二的。如果了知意之本性对于作其认识对象一切诸法,根本没有贪著、嗔恚、愚痴,便是寂灭。安稳停留于这种寂灭中,便是入不二法门。”

无尽意菩萨又说:“布施与回向一切智相对为二。布施的本性即是回向一切智的本性。依据同样的道理,六度之中的其他,诸如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等,都与回向一切智相对为二。以智慧为例,其本性与回向一切智的性质完全一致。这中间凡能了解诸相为一相的。便是入不二法门。”

深慧菩萨又说:“空、无相、无作可以各各相对为二。空即是无相,无相即是无作。如果知道空、无相、无作三者两两相对,而其本性实为一相的道理,也便可以知道心、意、识本无差异的道理。依三者当中任一得解脱,也即是得三种解脱门。这也便是入不二法门。”

寂根菩萨又说:“佛祖、佛法和僧伽三者两两相对为二。其实,佛即是法,法即是僧众。这三宝都呈现无为之相,与虚空完全等同无别。世间一切诸法莫不如此,都统一于无为相。能随顺这种认识而行动于世间的人,便是入不二法门。”

心无碍菩萨又说:“五受蕴所成为身,身灭即为涅磐。身与身灭相对为二。身即是身灭。为什么呢?如果能证见此身实相不过是五蕴和合,则不会执著于身有之相,也不会执著于寂灭之相,便达到身与灭身无二无分别,并且对此不惊不惧。这便是入不二法门。”

上善菩萨又说:“身业、口业、意业三者两两相对为二,而这三种业其实都无造作相。身无作相也就是口无作相,口无作相也就是意无作相。三种业均无造作相,也就是一切诸法本性的无造作相。能依据这一原则,使意识以至智慧均无作相的人,便是入不二法门。”

福田菩萨又说;“福行、罪行、不动行三者两两相对为二。三种行为的本牲即是空。既然本性空,便没有福行,没有罪行,没有不动行。能够于此三行均不起分别的人,便是入不二法门。”

华严菩萨又说:“从自我主体生出的一切相符于我者均与我相对为二。如果能证见自我的实相,则不会有我与其他的二法之想。如果不执著二法的立场,也便不会有主体的认识与客体的所认识,也就是入不二法门。”

 德藏菩萨又说:“有所得相肯定了我与我所相对立为二。如果无所得,便没有取舍,这种泯除自我与其他的得与舍的立场,便是入不二法门。”

月上菩萨又说;“愚暗与明智相对为二。无暗且无明,则无相对之两分。为什么呢?如果证得灭受想定的功夫,也就无暗且无明了。同样,—切法相也都可以消失于灭受想定中。保持此境界中的平等无二态度,便是入不二法门。”

  宝印手菩萨又说:“乐于证涅磐与不乐于往世间两者相对为二。如果不乐涅磐且不厌在世间,则没有相对的两者。为什么呢?如果肯定受缚,则肯定了解脱。如果根本没有受缚这回事,那么又有谁求解脱呢?如果受缚与解脱都不存在,则无所谓乐贪与厌弃的态度了。这也就是入不二法门。”

  珠顶王菩萨又说:“正道与邪道相对为二。若真正安住于正道之中、则不会分别什么是正,什么是邪。离开了正邪的分别,便是入不二法门。”

 乐实菩萨又说:“真实与不真实相对为二。凡证见了真实之相的人只见无相之实,即是说不见真相,更何况证见那虚妄不实的呢。为什么呢?一切法之实相,非肉眼能见,只有智慧法眼能见,但智慧法眼既一无所见又无所不见,这就是入不二法门。”

所有的菩萨都这样各自讲说了对于入不二法门的看法。他们又问文殊师利:“菩萨你对入不二法门的看法呢?”文殊师利便答道:“按我的理解,对一切诸法无言无说,无显示无识别,不提问不作答,这便是入不二法门。”

 于是,文殊师利便问维摩诘说:“我们都各自谈了自己的理解。仁者,轮到你来说说什么才是菩萨入不二法门呢?”可这时,维摩诘却默然无言。文殊师利大为感叹:“善哉,善哉直至放弃语言文字,才是真正的入不二法门呀!”

就在这样议论入不二法门的过程当中,听众中便有五千菩萨都得入不二法门,达到了对于诸法不生不灭的认识境地。

形容想法统一人成语

百喙如一:犹言众口一辞。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看法或意见一致。

百虑一致:指使各种不同的思想归于一致。

败兴而归:败兴:遇到和想象不一致的事而情绪低落。扫兴地归来。

抱成一团:保持一致,行动起来像一个人。形容关系极为亲密。

抱雪向火:向火:烤火。抱着雪烤火。比喻做法和目的不一致,不能解决问题。

北辕南辙:辕:车前驾以引车的两根直木;北辕:车子向北行驶;辙:车轮压过的痕迹。本要向南行走却驾车往北,形容目标和行动不一致。

表里如一:表:外表;里:内心。表面和内心象一个东西。形容言行和思想完全一致。

并心同力:想法一致,共同努力。同“同心协力”。

不谋而合:谋:商量;合:相符。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不谋而同:谋:商量;同:相同。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不谋同辞:指事前没有商量而意见完全一致。

不约而同:约:相约。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

步调一致:步调:行进的步伐。比喻行动和谐一致。

参差不一:形容不整齐或不一致。同“参差不齐”。

车轨共文:文;文字。车轨统一,文字一致。比喻统一一致。

穿一条裤子:比喻两人关系密切,利害一致,遇事持同样的态度。

传闻异辞:传闻:原指久远的事,后指听来的传说;异辞:原指措词有所不同,后指说法不一致。指传说不一致。

道合志同:指彼此的志趣理想一致。

敌忾同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

发言盈庭:盈:满。形容好多人聚在一起议论,意见纷纷,得不出一致的结论。

法出一门:指法律统一,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通。

法无二门:指法律统一,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通。同“法出一门”。

伏而咶天:咶:以舌舔物。伏地以舌舔天。比喻所行与所求不一致,无法达到目的。

各执一词:执:坚持。各人坚持各人的说法。形容意见不一致。

攻守同盟:原指国与国之间订立盟约,战时彼此联合进攻或防卫。现多指坏人互相订约,为掩盖罪恶而一致行动。

果出所料:果:果真,诚然。指对事物的发展变化判断准确,果真和预料一致。

合则留,不合则去:指脾气相投或意见一致,就在一起共事,反之则离开。

呼吸相通:呼气与吸气,朴素贯通。比喻认识一致,利害相关。

互不相容:互相不能容纳对方。指高职位官员之间的一种关系,在行使职权时彼此不一致。

患难相共:患难:危险艰苦的环境。共同承担灾难和困苦。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

患难与共:共同承担危险和困难。指彼此关系密切,利害一致。

毁誉不一:毁誉:诋毁和称赞;不一:不一样,不一致。有人说好,有人说坏,说法不一。

毁誉参半:说坏话的和说好话的各占一半。表示对人的评价没有一致的意见。

疾如风,徐如林:疾:迅速;徐:舒缓,缓慢。行动迅速时像风一样快,行动减慢时像树林一样齐整。多用以形容军队步调一致,行动统一。

较如画一:指规章法令一致。

较若画一:指明确一致。

斠然一概:持平一致。斠,古通“校”,校正。

谨终如始:指谨慎小心、始终一致。

谨终慎始:指谨慎小心、始终一致。同“谨终如始”。

精诚团结:精诚:真诚。一心一意,团结一致。

举国一致:全国上下,团结一致。

聚讼纷然:聚:集中;讼:争辩。言论多而杂乱,看法不一致。

口不应心:应:符合。心口不一致。

口是心非:嘴里说得很好,心里想的却是另一套。指心口不一致。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比喻害人的东西,大家一致痛恨。

离心离德:心、德:心意。思想不统一,信念也不一致。指不一条心。

连鸡之势:连鸡:用绳子拴在一起的鸡。比喻互相掣肘,步调不一致。

两般三样:不一样,不一致。

两心一体:两心:彼此的心意。指彼此的心意一致。

貌离神合:指表面上不同而实质上一致。

民心不一:老百姓思想不一致。

民心不壹:人民的心意不一致。

名实相称:指名声与实际一致。

名实相符:名声与实际一致。

名实相副:名声和实际一致。

莫逆于心:心中没有抵触。指情感一致,心意相投。

莫衷一是: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

莫衷壹是:莫:不,还是;衷:折衷,断定;是:对。不知哪个是正确。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

拈花微笑:原为佛家语,比喻彻悟禅理。后比喻彼此心意一致。

判若两人:形容某人前后的言行明显不一致,象两个人一样。

朋心合力:朋:同。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屏气凝神: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违心一致。

瓶罄罍耻:①比喻关系密切,相互依存,彼此利害一致。②形容物伤其类。

齐心并力:形容认识一致,共同努力。同“齐心协力”。

齐心合力:形容认识一致,共同努力。

齐心同力:形容认识一致,共同努力。同“齐心协力”。

齐心协力:形容认识一致,共同努力。

齐心一力:形容认识一致,共同努力。同“齐心协力”。

齐心一致:众人心齐,一致向一个目标。

情善迹非:感情融洽,但是所走的道路并非一致。

情投意和:投:契合。形容双方感情融洽,心意完全一致。亦作“情孚意合”、“意同情合”、“情投意洽”、“情亲意合”、“意合情投”、“情投气合”。

求大同,存小异:一致寻求共同之处,保留不同意见。指不因个别分歧而影响主要方面的求得一致。

群居和一:指和谐相处,协调一致。

群威群胆:形容大家团结一致英勇战斗时表现出来的力量和勇敢精神。

人望所归:人望:众望;归:归向。大家一致期望的。指得到群众的信任。

声气相投:指朋友间思想一致,性情投合。

十个指头有长短:比喻人和人是有判别的,不能要求一致。

十家锅灶九不同:比喻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做法,很难求得一致。

双心一意:双心:彼此的心意。指彼此的心意一致。

说到做到:言行一致,说过的话一定用行动实现。

同仇敌慨: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同“同仇敌忾”。

同仇敌忾:同仇:共同对敌;敌:对抗,抵拒;忾:愤怒。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

同德同心:谓思想行动完全一致。同“同心同德”。

同呼吸,共命运:利害一致,命运相同。

同患难,共生:一同经历磨难,一同生。形容彼此间利害一致,生与共。

同力协契:犹言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同命运共呼吸:形容双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

同情相成:指有共同志趣,利害关系一致的人互相帮助把事情办好。

同生,共存亡:一同生,一同。形容彼此间利害一致,生与共。

同生,共患难:一同生,一同经历磨难。形容彼此间利害一致,生与共。

同生共存亡:形容彼此间利害一致,生与共。

同心并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同心共胆:心志一致。亦作“同心合胆”。

同心合胆:心志一致。同“同心共胆”。

同心合德:指思想统一,信念一致。同“同心同德”。

同心合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同心合意:指心志一致。同“同心一意”。

同心同德:同德:为同一目的而努力。指思想统一,信念一致。

同心协德:指思想统一,信念一致。同“同心同德”。

同心协力:心:思想;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同心叶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同“同心协力”。

同心一德:指思想统一,信念一致。同“同心同德”。

同心一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同“同心协力”。

同心一意:指心志一致。

同休等戚:指同欢乐共忧患。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亦偏指共患难。同“同休共戚”。

同休共戚:①指同欢乐共忧患。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②偏指共患难。亦作“同休等戚”。

同欲相趋:欲望相同,趋向一致。

同志合道:志:志趣;道:道路。志趣相同,意见一致。

同舟共命:比喻命运相同,利害一致。

铜壁铁墙:像铜铁筑成的墙壁一样。原比喻防御十分坚固,不可摧毁。也比喻团结一致。

铜城铁壁:原比喻防御十分坚固,不可摧毁。也比喻团结一致。同“铜墙铁壁”。

铜墙铁壁:原比喻防御十分坚固,不可摧毁。也比喻团结一致。

统一口径:比喻大家对待问题采取一致的态度。

团结一致:保持一致,行动起来像一个人,指站在一起并且互相支持。

万口一词:比喻意见一致。同“万口一辞”。

万口一辞:千千万万人说同样的话。比喻意见一致。

万口一谈:千千万万人说同样的话。比喻意见一致。

万人一心:一万人一条心。比喻众人团结一致。

万众一心:千万人一条心。形容团结一致。

王贡弹冠:王:汉代王吉字子阳。贡:即贡禹。弹冠:拂去冠上的尘埃,喻将出来作官。比喻好朋友进退相随,取舍一致。也指一人得官,同类相庆。亦作“王阳在位,贡公弹冠”。

王阳在位,贡公弹冠:王:汉代王吉;贡:贡禹;弹冠:拂去冠上的灰尘。比喻好朋友进退相随,取舍一致。也指一人得官,同类相庆。

闻鼓而进,闻金而退:作战时听到鼓声就前进,听到鸣金就后退。指军队服从命令,行动一致。

阋墙御侮:阋:争吵;阋墙:兄弟相争于内;御侮:抵御外敌。比喻虽有内部争吵,仍能一致对外。

相须而行:互相依存而行动一致。

相倚为强:互相倚靠帮助而强大。形容团结一致而有力量。

协力齐心:思想一致,共同努力。亦作“协心同力”、“协力同心”。

协力同心:心:思想;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协心戮力:思想一致,并同努力。

协心同力:思想一致,并同努力。同“协心戮力”。

携手并肩:手拉着手,肩靠着肩。形容十分亲密,一致行动。

心不应口:心里想的和嘴里说的不一致。指为人虚伪。

心口相应:想的与说的相一致。

心心相印:心:心意,思想感情;印:符合。彼此的心意不用说出,就可以互相了解。形容彼此思想感情完全一致。

兄弟阋墙,外御其侮:阋:争吵;墙:门屏;御:抵御。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一致对外。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阋:争吵;墙:门屏。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能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的侵略。

询谋佥同:指咨询和商议的意见都一致。

言不由中:指心口不一致。同“言不由衷”。

言不由衷:由:从;衷:内心。话不是打心眼里说出来的,即说的不是真心话。指心口不一致。

言行抱一:犹言言行一致。说的和做的完全一个样。

言行不贰:犹言言行一致。说的和做的完全一个样。

言行相悖:说话和行动不一致,互相矛盾。

言意相离:语言和思想相分离。比喻说的与想的不一致。

言由衷发:衷:内心。言语是从内心发出来的。指口说的和心想的一致。

一鼻孔出气:同一个鼻孔出气。比喻立场、观点、主张完全一致。

一鼻孔通气:同一个鼻孔出气。比喻立场、观点、主张完全一致。

一个心眼:指专心一意。比喻很固执已见,不知变通。也比喻同某人思想很一致。

一轨同风:车轨相同,风俗一致。比喻国家统一。

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损:丧失;俱:全,都;荣:荣耀。一家衰败各家都衰败,一家兴盛各家都兴盛。形容相互之间利害一致。

一心同体:犹言同心同德。指思想统一,信念一致。

一心一计:一个心眼,一样的想法。指与对方的想法尽量一致。

一心一力:犹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一字不爽:一个字也不错。指交待的话与原话一致或与事实符合。

遗物识心:指舍弃一切外在形式而彼此心意一致。

议论蜂起:议论很多,像一窝蜂飞起一样。形容意见不一致,有很多种说法。

异口同音:不同人说同样的话,形容看法、意见完全一致。

异口一言:不同人说同样的话。形容看法、意见完全一致。

异体同心:指朋友、夫妻之间的思想完全一致。

易地皆然:易地:更换位置。只要人的信仰一致,即使更换位置使之处于不同的环境,他们的表现也一样。

引为同调:同调:声调相同一致,比喻志趣相同。把某人视为是志同道合者或言论主张相同的人。

用非所学:所用的不是所学的。指学用不一致。

整齐划一:有秩序,协调一致。

整齐画一:画一:一致。形容有秩序,不凌乱。

志同道合:道:途径。志趣相同,意见一致。

志同气合:志趣相同,意见一致。

志同气和:志趣相同,意见一致。

志同心合:志趣相同,意见一致。

志同心和:志趣相同,心意一致。

终始参差:终:结束。结束时与开始时不一致。形容前后不一样。

众虎同心:许多虎一条心做事。比喻众多有本事的人团结一致,力量会更大。

众口交荐:许多人一致推荐。

众口交詈:众人一致责骂。

众口如一: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看法或意见一致。同“众口一辞”。

众口一辞: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看法或意见一致。

众目所归:众人的目光集中之处。指一致看好。

众品交荐:许多人一致推荐。

众望所归:众望:众人的希望;归:归向。大家一致期望的。指得到群众的信任。

众望所积:众望:众人的希望。大家一致期望的。指得到群众的信任。

众望所属:众望:众人的希望。大家一致期望的。指得到群众的信任。

众望所依:众望:众人的希望。大家一致期望的。指得到群众的信任。

众心成城:指万众一心,如坚固城堡。比喻众人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

众心如城:万众一心,象坚固的城墙一样不可摧毁。比喻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

众志成城:万众一心,象坚固的城墙一样不可摧毁。比喻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