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讹传讹的故事

2.以讹传讹成语故事_成语“以讹传讹”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3.以讹传讹成语解释

4.以讹传讹的寓言故事有哪些?

5.成语以讹传讹的典故

以讹传讹的故事

以讹传讹的故事及道理-以讹传讹的启示

庞 与太子质1于邯郸2。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3有虎,王信之4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5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 曰:“夫6市之无虎明7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8大梁9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10之也!”王曰:“寡人自为知11。”于是辞行12,而谗言13先至。

后太子罢质14,果不得见15。

解释:

1. 质:○粤[置],[dzi3];○汉[zhi]。人质,这里用作动词,谓将人在为抵押品,这是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惯例。

2. 邯郸:○粤[韩丹],;○汉[handān]。赵国的都城,在今直隶省邯郸县西南十里。

3. 市:墟集,后世衍申为城市。

4. 之:代词,指市上有虎这件事。

5. 寡人:古代国君的自称。

6. 夫:○粤[符],[fu4];○汉[fu]。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现代汉语没有与此相应的词语。

7. 明:明摆 的,明明白白的。

8. 去:离开。

9. 大梁:魏国国都,在今河南省开封市。

10. 察:详审,辨别是非。

11. 自为知:自己会了解,犹言不会轻信人言。

12. 辞行:远行前向别人告别。

13. 谗言:中伤别人的话。

14. 罢质:罢是停止,谓充当人质的期限结束。

15. 见:作使动动词解,谓庞 结果得不到魏王召见。

译文:

战国时期,魏国大臣庞 要陪同太子去赵国邯郸做人质,他担心走后朝廷上的小人会乘机造谣中伤他,所以临走前向魏王进言。他打了一个比方,问魏王如果有人告诉他墟集处有老虎他信不信,魏王说一个人这样说他不会相信,但两个人也这样说他便会有点怀疑,若是有三个人这样说,他就会相信了。于是庞 立即指出自己将要远离魏国,由邯郸到魏国都城大梁的距离,远过朝廷到墟集的距离,背后诽谤他的小人也不止三个,希望魏王能够明察。庞 离开魏国之后,魏王当时说自己会辨别是非,但后来果然相信了小人的谗言。太子充当人质期满回国,庞 却未能再获得魏王的召见。

以讹传讹成语故事_成语“以讹传讹”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出处《红楼梦》第五十一回:这两件事虽无考,古往今来,以讹传讹,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这些来以愚人。

一天,李纨、湘云、宝钗、宝琴、黛玉、宝玉等在一起做灯谜儿玩耍。李纨先说道:“我编了个《四书》上的,即‘观音未有世家传’,打《四书》一句,请大家猜一猜。”黛玉笑道:“我猜罢。可是‘虽善无征’?”众人笑道,猜对了。李纨又说道:“纹儿编了一个是‘水向石边流出冷’,打一古人名。”探春笑笑说:“是山涛吧?”李纨说:“猜得对。”宝钗听了后说道:“这些虽然很好,但不合老太太的意,不如做些浅近的,大家雅俗共赏才好。”湘云想了一想,笑道:“我编了一支‘点绛唇’,却真个是俗物,你们猜猜。”说著,便念道:“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众人听后都不解。宝玉想了半天说:“必定是耍的猴儿。”湘云笑道:“正是这个。”众人问:“那末一句怎么解释?”湘云回答说:“猴儿不是剁了尾巴的么?”众人听了,都大笑起来。

大家笑过之后,李纨说:“昨天听薛姨妈说宝琴妹妹见的世面多,走的道路远,诗又做得好,请她编几个谜语儿让大家猜猜。”过了一会儿,宝琴笑笑说:“我走的地方不少,现挑了十个地方的古迹,做了十首怀古诗,每首诗暗隐俗物一件,请姐姐们猜一猜。”宝琴把诗写出来后,大家都争着看。看毕,大家都称奇道妙。宝钗道:“这十首诗,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两首却无从考查,是不是另做两首。”黛玉马上接口道:“后两首诗史鉴上无据何妨?宝姐姐太胶柱鼓瑟了。”李纨也接着说:“这两件事无古稽考不要紧,古往今来,以讹传讹者甚多,只管留着。”对后两首所隐之物,大家猜了半天都没有猜着。

后人用“以讹传讹”(讹:谬误)表示把本来不正确的话又妄传开去。

以讹传讹成语解释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以讹传讹成语解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注音yǐ é chuán é

 典故世上相传女娲补天炼五色石于此,故名采石,以讹传讹。宋·俞琰《席上腐谈》

 解释以:拿,把;讹:谬误。指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出去,越传越错。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错误相传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三人成虎、谬种流传

 反义词衣钵相传、一脉相承

 押韵词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楚弓楚得、咎有应得、信口开合、簪笔磬折、徒呼奈何、千载一合、张口吐舌、陶陶自得、超然自得......

 年代近代

 灯谜流言生蜚语

 歇后语流言生蜚语

 成语故事从前楚国有个猎人,他捕鸟技艺很精湛。一次他捕获一只美丽的'山鸡准备到城里去卖,过路的富翁询问是什么鸟,猎人骗他是凤凰,于是以2000金卖给富翁。富翁觉得凤凰应该进献给楚王,可是山鸡在路上了。消息传到楚王那里,楚王嘉奖他的忠心

 示例这两件事虽无考,古往今来,以讹传讹,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这些古迹来以惑愚人。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一回

 成语例句

 ◎ 活动中,传播道听途说的假新闻,哗众取宠,以讹传讹,影响恶劣,不负责任的问题。

 ◎ 以讹传讹由于信息渠道的有限,人们判断是非的标准极易受舆论和"权威"的影响。

 ◎ 但是阿兰说:这些事是瞎编的,或者是别人的事,以讹传讹传到了他身上。

 ◎ 试看中国历史上诸如秦末、隋末、唐末、元末、明末直至近世的太平天国起义,就其整体性质而言,没有一次不是"民"反抗"官"的斗争,用谭嗣同的话说,是人民"苦于君官,铤而走险",而所谓"农民反抗地主"云云,不过是始作俑者想当然,而学舌者以讹传讹而已。

 ◎ 这一情节传开后,人们便以讹传讹,变成了"马锡五审判乌鸦告状案"。

以讹传讹的寓言故事有哪些?

三人成虎

曾参是战国时一个有名的学者,在道德方面是无可挑剔的。曾参有事外出未归,碰巧一个与他同名的人杀了人被抓走了,曾参的邻居于是报信给曾参的母亲:“你的儿子被捕了。”曾参的母亲非常了解自己的.儿子,坚信曾参不会,所以依旧织自己的布。不一会,另外一人对曾参的母亲说:“你的儿子了。”曾参的母亲开始有些怀疑了,但仍然不信自己的儿子会,不久第三个人对曾参的母亲说:“你的儿子了。”曾参的母亲彻底动摇了,吓得丢下手中的活逃走了。

成语以讹传讹的典故

“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成语以讹传讹的典故,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成语以讹传讹

拼音yǐ e chuan e

解释以:拿,把;讹:谬误。指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出去,越传越错。

出处宋;俞琰《席上腐谈》:世上相传女娲补天炼五色石于此,故名采石,以讹传讹。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一回这两件事虽无考,古往今来,以讹传讹,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这些古迹来以惑愚人。清;周亮工《书影》卷四: 宋时安得有传奇?或当时 侂胄 之党有为此语者,流传人世,以讹传讹,紊谬如是也。《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民气不靖之不宜再事摧抑》:毋论民间平日本视军界为畏途,经以此次之摧抑,以讹传讹,将百征而无一应也。

近义词三人成虎、谬种流传、道听途说

反义词衣钵相传、一脉相承

典故宋国的丁家庭院里没有井,于是只能出门打水,经常一个人在外面。等到他家院子里打好井之后,这家人就告诉外人说:我打井(就如同)得到了一个人(一般)。 听到了这话的人互相转告说:丁家人打井,挖出来了一个人。国人都在讨论这件事,宋国的国君听说了。国君派人去问丁家的人。丁家的人回答说:我的意思是说我得到了像一个人那么多的劳力,不是说我从井里挖出了一个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