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么理解狡兔三窟?

2.公平第十六的作品原文

3.关于尧,舜,禹的历史故事

4.诽谤木的由来是怎样的?

怎么理解狡兔三窟?

舜有诽谤之木-舜立诽谤之木

冯谖为孟尝君营造三窟

齐国的孟尝君委托门客冯谖去薛地收债。冯谖问题:“收完债后,买点什么东西回来?”孟尝君说:“你看我家缺什么,就买点什么。”冯谖到了薛地,见百姓很穷苦,就以孟尝君的名义,将债款送给欠债户,把债券当场烧毁。老百姓由此对孟尝君感恩戴德。这是饥肠一饭之计、欲取先予之计,更是狡兔三窟之计。冯谖回来后,孟尝君问冯谖:“你买了什么回来?”冯谖说:“我给你买‘义’回来了。你说你家缺什么就买什么,我看你家金银绸缎、山珍海味样样不少,只缺一点儿‘义’,所以就拿收来的债,给你买了‘义’回来。”后来,孟尝君被齐王撤职,薛地的老百姓便争先恐后,扶老携幼来迎接他。孟尝君才感到得民心是何等重要。他对冯谖说:“先生,你买的‘义’我见到了。”

冯谖说:“狡兔有三窟,也不过能够保住命罢了。如今您只有一窟,让我再给您凿两窟吧。”冯谖请求派他去魏国游说,他带着50辆大车、黄铜500斤,结果魏国以100辆大车和千斤黄铜来聘孟尝君去当魏国的宰相。冯谖预先请孟尝君要谢绝这一聘请。魏国的特使往返几趟要聘孟尝君的消息传到齐王耳里,这就形成了奇货可居的局势,于是齐王恢复了孟尝君的相位。这是第二窟。

冯谖为孟尝君营造的第三窟,是向齐王申请分得一份先王的祭品,在薛城建筑一座宗庙。宗庙建成,冯谖说:“三窟已成,您可以高枕无忧了。”管仲鲍叔脚踏两只船《战国策》记载,管仲与鲍叔牙还有召忽三人很要好,决心在事业上互相合作,他们曾经合作做过生意。但他们更想合作治理齐国。

当时齐王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公子纠,一个叫公子小白。召忽认为公子纠是长子,一定能继承王位,所以建议他们三个人一齐辅佐公子纠。管仲说,这样等于吊在一棵树上。万一公子纠没继位,我们三人不是都完了。我看,反正今后的齐王总是这两兄弟中的一个,所以我们分开来,让一个人去辅佐公子小白。这样,不管哪一个当了齐王,我们当中都有功臣,可以互相照顾。于是,他们让鲍叔去辅佐公子小白,管仲和召忽辅佐公子纠。后来,管仲箭射小白,鲍叔叫小白装,管仲以为小白已,便从容地陪公子纠回国继位,不料小白已先回国当了国王。这样,小白成了齐桓公,鲍叔成了功臣,管仲和召忽成了罪人。

正因为管仲事先想到了脚踏两只船或类似于狡兔三窟,所以鲍叔可以在齐桓公面前说情,不但没杀管仲,反而让管仲当了宰相,干出一番霸主的事业。

如果当时管仲三人全辅佐公子纠,那么一旦小白掌权,他们三人就都没命,历史上也不会留下管仲这么多政绩和言论了。

另起炉灶

世界上一切精明的企业家,都不会守一个行业,钱多了,就在别的行业投资,为自己营造几个窟,一旦原来的行业萧条了,他还有另外的行业支撑他渡过难关,重振旗鼓。

下海不成改登山

在一切事业选择中,如果经过努力和试验,确信自己干这一行不适宜,发挥不出自己的才能,创造不出成果,也就是处于败势的情况下,不如另起炉灶、另僻蹊径。

学气象学的魏格纳,没有在气象学领域作出成绩,他来个狡兔三窟,转移目标提出了地理地质地貌学上的著名的大陆漂移说,成为此学说之鼻祖,并为此而献身。至今人们仍怀念他的伟大功绩。

薛定锷从生物到物理,没有固定计划,没有明显成果,于是“走为上计”,在量子力学上建立了著名的薛定锷方程。

约里奥·居里和尤雷,分别从工程学、生物学转换到物理学和化学,均无大建树,后来在原子能的研究中作出了杰出贡献。

著名京剧演员周信芳,嗓子沙哑了,要唱小生、老生、武生都不成功,于是他来个换窟而居,创出了“沙哑派老生”的唱法,独树一帜。

留退路

狡兔三窟,也是留退路的意思。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得意。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福。

在中国工农红军闹革命时,最有钱和势力的大地主就逃到了国外,他们事先在外国银行存了款;中等的就跑到上海、长沙之类的大城市,他们在那儿开有商店;下等的就跑到县府州府;那儿有他们资助过的亲戚或好友;最末等的没有第二窟可逃,只有干等着农民来砍他们的头,抄他们的家。

建设巩固根据地

姬昌以商(殷)朝封地周为根据地,积累实力,招揽人才,为灭商纣王奠定了基地。姬昌后来成了周文王。

《老子》所谓“不失其所者久”,这“所”就是根据地,就是立足的根本。有地理上的根据地,有政治上的根据地,有立身处世的根据地,有企业发展的根据地,有科学研究的根据地。刘邦以关中为根据地,打了败仗才可以东山再起。

刘秀以河北为根据地,终于取得了天下。

朱元璋以应天(即后来的南京)为根据地,逐鹿中原而得天下。

李自成虽然灭了明朝,当了皇帝,但没有把河南建成根据地,一打败仗无处可退,于是兵败如山倒,没有第二窟可以栖身,便没有东山再起的希望。

凤凰涅槃脱胎换骨

这是道教思想,原指经过修炼,脱去凡胎换圣胎,脱去俗骨换仙骨。后来借指一切事物的自身的彻底改造、更新。

《警世通言·假神仙大闹华光庙》:“洞宾道:‘凡人成仙,脱胎换骨,定然先将俗肌消尽,然后重换仙体。此非肉眼所知也。’”

脱胎换骨与凤凰涅槃,都是要重新塑造自我,使之升华到更高的境界。而这重新塑造,是须经过一番痛苦的。例如,童话故事中的美人鱼姑娘,爱上了人间男子,渴望自己变成人。那就得受到剥去鱼鳞的痛苦,痛得她满地乱滚,大汗淋漓,但她咬牙忍受,终于成为一个真正的女人。著名越剧演员王文娟,就成功地演出了鲤鱼精姑娘剥去鱼鳞而脱胎换骨成为女人的故事。

在童话故事中,被巫术变成异物的公主、王子和其他人,往往要遇到一位仙人,使之脱胎换骨,还原成人。然后才有了人的智慧、人的力量,人的欲望和人的性情。

老鹰涅槃、知了退壳、蛇蜕皮

据《学习博览》2006试刊号《鹰的故事》,老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可活到70多岁,但在40岁时,它必须脱胎换骨,才能再活下去。因为这时它的爪子老化,无法有效地抓住猎物。它的喙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膛。它的翅膀变得十分沉重,羽毛浓厚,飞翔吃力。这时它必须隐居到悬崖,用喙击打岩石,直到喙完全脱落,再耐心的等待新的喙长出。用这新的喙把衰老的指甲一根一根地拔出来。待新指甲长出再去拔羽毛。新羽毛长出来了,老鹰重新飞出江湖,再活30年。

同样的道理,知了退壳,蛇蜕皮,都是涅槃。

国家、社会的自我改造

日本明治维新,完成了痛苦的自我改造,使日本社会结构由专制的封闭的社会,成为相对民主的开放的社会,同时又保留了日本天皇的名誉,成为君主立宪的民主政体,这样,日本才经过激荡的百年,而一跃成为世界强国。

由专制到共和,这一凤凰涅槃的痛苦自我更新过程,使美国、法国、中国等国,都获得了巨大的生命力。

以人为镜的古代帝王

中国古代的贤明帝王,都曾经采取措施,鼓励臣民批评朝政,用以修改自己的政策,完善帝王本身的修养。

《吕氏春秋·自知》:“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人主欲自知,则必直士。故天子立辅弼,设师保,所以举过也。夫人故不能自知,人主犹其。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汤有司过之士,武王有戒慎之轺,犹恐不能自知。”

尧,专门设置一鼓在他官邸大厅,号令谁觉得有事要批评或劝谏他,他可以去击鼓,他便出来听取对他的批评劝谏。舜,专门设置一批可供写字的木条(那时没有纸),鼓励要批评他的人,把他的过失写在这些木条上,他就可以反省自己,改正过错,史称为诽谤之木。就是说,还可以带着情绪来批评,甚至骂舜一顿。商汤更进一步,设置一官,专门管理收集对商汤的批评,负责安排商汤听取批评的各项事务,称为司过之士。周武王专设一轺鼓,像尧一样,谁要批评他,只要摇响轺鼓,就可以得到批评周武王的机会。

《韩非子·观行》:“古之人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智短于自知,故以道正己。故镜无见疵之罪,道无明过之怨。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西门豹性急,故侃韦以自缓,董安于之心缓,故侃弦以自急。故以有余补不足,以长续短之谓明主。”

镜子可以照见自己脸上的疵疮,镜子本身并没有过错,是你自己脸上的过错。西门豹性急,就在腰上佩韦来提醒自己不要性急。

唐太宗李世民以人为镜,他把魏徵当作他的一面镜子。魏徵对唐太宗的批评,使唐太宗得以自知,进行自我更新,从而在政治上获得成功。

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

孔子:“吾日三省吾身。”(《学而》)预:“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孔子:“改之为贵。”(《子罕》)船到江心补漏迟老子:“夫惟病病,是以不病。”(七十一章)因为你把自己的毛病当作毛病来更改,你就会消除毛病,变得没有毛病。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商君书·修权》:“谚曰:‘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小时偷针,大时偷金。

讳疾忌医,就会病入膏肓。《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药不至焉。”《明史·流贼传序》:“天灾流行,饥馑存臻,政繁赋重,外讧内叛,……病人膏肓,而不可救,不亡何待哉。”《上李鸿章书》:“中国有此膏肓之病而不能除,则虽尧舜复生,禹皋(陶)佐治,无能为也。”

冯梦龙《醒世恒言·张孝基陈留认舅》:“临崖立马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识。”《战国策·楚》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陆游:“亡羊补牢理所宜。”(《剑南诗稿·秋兴》)《烂柯经》:“与其无事而独行,不若固之而自补。”(《西游记》第十回)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浪子回头金不换。

佛教惮悟:“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元曲选·无名氏(来生债)第一折》:

“兀那世间的人,那贪财好贿,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何不早结善缘也。”《镜花缘》第44回:“据这禅语,明日‘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了。”

《八十一梦·第三十二梦》:“有道是浪子回头金不换。”《秦川儿女》第六章:“希望他能改邪归正,常言说,浪子回头金不换。”

雨果的小说《悲惨世界》的主人公冉阿让,就是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典型。他在偷了教堂牧师的银烛台被抓住后,牧师不但没责怪他,反而说烛台是送给他的,并对他进行了开导。冉阿让后来经过痛苦的内心斗争,反省到自己抢了小孩的银币而不承认的卑鄙,良心终于觉醒,成为一个大办慈善事业的企业家和市长。他完成了凤凰涅槃、脱胎换骨的转变,尽管后来历尽磨难,此心终不悔,给人留下美好的形象。

日新月异,魅力层出

年轻美貌易逝,智慧爱心日增。一个人的魅力,要靠自我更新,开拓人性的新边疆,使自己日有新意,月有新意,年有新意,其魅力层层露新,层出不穷,便有吸引力,对异性的吸引力,对合作者的吸引力。

王夫之(王船山)提出了“性日生论”:“夫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他认为天造出人来,并没有把人性一古脑儿全授给人,而是“天之生物,其化不息”。人性的各种成分都可以不断生长、发展:“形日以养,气日以滋,理日以成。”人性的新花样的产生,并不纯粹是由天授的。“受之者,有所自授,岂非天哉?”(《尚书引义》三)就是说,每个人是可以通过自我参悟、修炼,自己给自己授与新的人性色彩,从而像凤凰涅槃那样,鲜美、活泼、明亮,不再,充满了饱和的生命力,因而充满了魅力。

卡西尔著作《人论》全书论证了一个基本思想:人并没有什么与生俱来的抽象本质,也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永恒人性,人的本质是永远处在制作之中的,人性是人自我塑造的一种过程:真正的人性就是人的无限的创造性活动。

正是: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清〕赵翼旧家具换新家具

近几年来,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具的更新换代周期愈来愈短,不仅青年新婚夫妇追求时髦,讲究式样,许多中、老年夫妇也意欲更新,迎合时潮。然而许多消费者又由于自己已有的旧式家具被白白浪费而于心不忍,只好望着那令人向往的新式家具市场驻足不前。位于陕西省户县东关的西安朱雀家具公司是国营户县涝峪林场在改革中创建起来的新兴家具企业,既有充足的木材资源,又有从意大利引进的一条80年代最新水平的板式家具生产线,每年可生产高、中档各式家具5万套(件)。为了使自己的产品销售变活,他们灵活运用起回生之术,构成一个间接的“复活”线。这个公司在西安市文艺南路的农贸市场家具展销大厅开展了新旧家具交换业务凡有老式过时家具的居民或单位,只要拨动电话号码,营业部随即派人上门看旧家具议价,请顾客到店里挑选中意的新家具,成交后送新上门,拉旧回来,至于价格,对旧家具双方按质议价,新家具执行零售价格,各计各价,找补差价。营业部收购的旧家具经修整、油漆后在农村廉价销售。这种方法吸引了许多城乡消费者,城市居民手中的物复活,出售给农村消费者,而朱雀家具公司的新产品也随之变活,生意兴旺。这种连环复活术堪称高明,一度竟成为西安市场一大新闻,以旧换新者络绎不绝。

自由女神像的垃圾成了宝物

美国自由女神铜像翻新后废料的“复活”十分绝妙。据悉,美国经历百年风化的自由女神铜像翻新后,现场存有200吨废料,既无法就地焚化,也不能挖坑深埋,清理装运到相距甚远的垃圾场,费用又十分可观,难以处理。这时,一名叫斯塔克的人自告奋勇地承包了这件苦差事。他对废料进行分类使用:废铜皮改铸成纪念币;废铜铝做成纪念尺;水泥碎块整理成小石碑;朽木泥巴装在玲珑透明的盒子里,让大家选购作为最有意义的纪念品。这样一来,这堆废料马上变为宝物,原来一文不值,难以处理的垃圾顿时身价百倍,人们争相选购。200吨“垃圾”被一抢而空,斯塔克由此大获其利。这种起回生之术实在今人惊叹!

住友公司起回生术

曾有一个时期,氟树脂广泛用于各种电线的绝缘体,但不久就由于技术革新而被撵下了主角的位置。面对这样一项被淘汰的“产品”,住友电气工业公司的决策者们施展神奇的魔法,指示技术人员研究能否将其耐热和不粘着的特性用于其他方面。于是他们给铝涂上氟树脂层的住友氟纶,不久,在三越百货公司所销售的商品中,出现了一种新产品,即家用粘糕捣制品,凡是用过这种粘糕捣制器的人很快就会发现其神奇的功能,即粘糕不会粘到捣制器上。烧饭用的内锅上同样也被涂上了这种住友氟纶,这成为住友电气工业公司享有专有权的产品。由于这种住友氟纶涂层铝即使高温也不会焦糊,所以也适用于电子真空吸尘器。经过稍加点化的氟树脂,即刻摇身从“品堆”中走出来,成为风靡一时的宝物。1975年的销售额高达19亿日元,即使最大限度地生产也满足不了订货。住友氟纶的巨大成功正是在于起回生之术的绝妙运用,而“”之所以变“活”,就在于住友技术派生主义对物活用掌握得那样精到,以至于在别人眼中早已是“夕阳西下”的东西,在住友人手中竟能花样翻新,变废为宝。

环保垃圾分开装,回收废品翻新样

利用回收的废品生产出的很多环保产品,就是这样的化腐朽为神奇。

公平第十六的作品原文

段落一

太宗初即位,中书令房玄龄奏言:“秦府旧左右未得官者,并怨前宫及齐府左右处分之先己。”太宗曰:“古称至公者,盖谓平恕无私。丹朱、商均,子也,而尧、舜废之。管叔、蔡叔,兄弟也,而周公诛之。故知君人者,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

段落二

贞观元年,有上封事者,请秦府旧兵并授以武职,追入宿卫。太宗谓曰:“朕以天下为家,不能私于一物,惟有才行是任,岂以新旧为差?况古人云:‘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汝之此意,非益政理。”

段落三

贞观元年,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尝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门,出阁门后,监门校尉始觉。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议,以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无忌误带刀入,徒二年,罚铜二十斤,太宗从之。大理少卿戴胄驳曰:“校尉不觉,无忌带刀入内,同为误耳。夫臣子之于尊极,不得称误,准律①云:‘供御汤药、饮食、舟船,误不如法者,皆。’陛下若录其功,非宪司所决;若当据法,罚铜未为得理。”太宗曰:“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挠法②耶?”更令定议。德彝执议如初,太宗将从其议,胄又驳奏曰:“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若论其过误,则为情一也,而生顿殊,敢以固请。”太宗乃免校尉之。

是时,朝廷大开选举,或有诈伪阶资者,太宗令其自首,不首,罪至于。俄有诈伪者事泄,胄据法断流以奏之。太宗曰:“朕初下敕,不首者,今断从法,是示天下以不信矣。卿欲卖狱乎?”胄曰:“陛下当即杀之,非臣所及,既付所司,臣不敢亏法。”太宗曰:“卿自守法,而令朕失信耶?”胄曰:“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臣窃为陛下惜之。”太宗曰:“朕法有所失,卿能正之,朕复何忧也!”

段落四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朕比见隋代遗老,咸称高颎①善为相者,遂观其本传,可谓公平正直,尤识治体,隋室安危,系其存没。炀帝无道,枉见诛夷,何尝不想见此人,废书钦叹!又汉、魏已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废廖立、李严于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故陈寿②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等岂可不企慕及之?朕今每慕前代帝王之善者,卿等亦可慕宰相之贤者,若如是,则荣名高位,可以长守。”玄龄对曰:“臣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故《尚书》云:‘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又孔子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今圣虑所尚,诚足以极政教之源,尽至公之要,囊括区宇,化成天下。”太宗曰:“此直朕之所怀,岂有与卿等言之而不行也?”

段落五

长乐公主①,文德皇后所生也。贞观六年将出降,敕所司资送,倍于长公主。魏徵奏言:“昔汉明帝欲封其子,帝曰:‘朕子岂得同于先帝子乎?可半楚、淮阳王。’前史以为美谈。天子姊妹为长公主,天子之女为公主,既加长字,良以尊于公主也,情虽有殊,义无等别。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公主,理恐不可。实愿陛下思之。”太宗称善。乃以其言告后,后叹曰:“尝闻陛下敬重魏徵,殊未知其故,而今闻其谏,乃能以义制人主之情,真社稷臣矣!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妻,曲蒙礼敬,情义深重,每将有言,必俟颜色,尚不敢轻犯威严,况在臣下,情疏礼隔?故韩非谓之说难,东方朔称其不易,良有以也。忠言逆耳而利于行,有国有家者深所要急,纳之则世治,杜之则政乱,诚愿陛下详之,则天下幸甚!”因请遣中使赍帛五百匹,诣徵宅以赐之。

段落六

刑部尚书张亮坐谋反下狱,诏令百官议之,多言亮当诛,惟殿中少监李道裕奏亮反形未具,明其无罪。太宗既盛怒,竟杀之。俄而刑部侍郎有阙,令宰相妙择其人,累奏不可。太宗曰:“吾已得其人矣。往者李道裕议张亮云‘反形未具’,可谓公平矣。当时虽不用其言,至今追悔。”遂授道裕刑部侍郎。

段落七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朕今孜孜求士,欲专心政道,闻有好人,则抽擢驱使。而议者多称‘彼者皆宰臣亲故’,但公等至公,行事勿避此言,便为形迹。古人‘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而为举得其真贤故也。但能举用得才,虽是子弟及有仇嫌,不得不举。”

段落八

贞观十一年,时屡有阉宦①充外使,妄有奏,事发,太宗怒。魏徵进曰:“阉竖虽微,狎近②左右,时有言语,轻而易信,浸润之谮,为患特深。今日之明,必无此虑,为子孙教,不可不杜绝其源。”太宗曰:“非卿,朕安得闻此语?自今已后,充使宜停。”魏徵因上疏曰:

臣闻为人君者,在乎善善而恶恶,近君子而远小人。善善明,则君子进矣;恶恶著,则小人退矣。近君子,则朝无粃政;远小人,则听不私邪。小人非无小善,君子非无小过。君子小过,盖白玉之微瑕;小人小善,乃铅刀之一割。铅刀一割,良工之所不重,小善不足以掩众恶也;白玉微瑕,善贾之所不弃,小疵不足以妨大美也。善小人之小善,谓之善善,恶君子之小过,谓之恶恶,此则蒿兰同嗅③,玉石不分,屈原所以沉江,卞和所以泣血者也。既识玉石之分,又辨蒿兰之臭,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能去,此郭氏所以为墟④,史鱼所以遗恨⑤也。

段落九

陛下聪明神武,天姿英睿,志存泛爱,引纳多途,好善而不甚择人,疾恶而未能远佞。又出言无隐,疾恶太深,闻人之善或未全信,闻人之恶以为必然。虽有独见之明,犹恐理或未尽。何则?君子扬人之善,小人讦人之恶,闻恶必信,则小人之道长矣,闻善或疑,则君子之道消矣。为国家者,急于进君子而退小人,乃使君子道消,小人道长,则君臣失序,上下否隔,乱亡不恤,将何以治乎?且世俗常人,心无远虑,情在告讦,好言朋党。夫以善相成谓之同德,以恶相济谓之朋党,今则清浊共流,善恶无别,以告讦为诚直,以同德为朋党。以之为朋党,则谓事无可信;以之为诚直,则谓言皆可取。此君恩所以不结于下,臣忠所以不达于上。大臣不能辩正,小臣莫之敢论,远近承风,混然成俗①,非国家之福,非为治之道。适足以长奸邪,乱视听,使人君不知所信,臣下不得相安,若不远虑,深绝其源,则后患未之息也。今之幸而未败者,由乎君有远虑,虽失之于始,必得之于终故也。若时逢少隳②,往而不返,虽欲悔之,必无所及。既不可以传诸后嗣,复何以垂法将来?且夫进善黜恶,施于人者也;以古作鉴,施于己者也。鉴貌在乎止水,鉴己在乎哲人。能以古之哲王鉴于己之行事,则貌之妍丑宛然在目,事之善恶自得于心,无劳司过之史,不假刍荛③之议。巍巍之功日著,赫赫之名弥远。为人君者不可务乎?

段落十

臣闻道德之厚,莫尚于轩、唐,仁义之隆,莫彰于舜、禹。欲继轩、唐之风,将追舜、禹之迹,必镇之以道德,弘之以仁义,举善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不择善任能,而委之俗吏,既无远度,必失大体。惟奉三尺之律,以绳四海之人,欲求垂拱无为,不可得也。故圣哲君临,移风易俗,不资严刑峻法,在仁义而已,故非仁无以广施,非义无以正身。惠下以仁,正身以义,则其政不严而理,其教不肃而成矣。然则仁义,理之本也;刑罚,理之末也。为理之有刑罚,犹执御之有鞭策也,人皆从化,而刑罚无所施;马尽其力,则有鞭策无所用。由此言之,刑罚不可致理,亦已明矣。故《潜夫论》曰:“人君之治奠大于道德教化也。民有性、有情、有化、有俗。情性者,心也,本也;化俗者,行也,末也。是以上君抚世,先其本而后其末,顺其心而履其行。心情苟正,则奸慝①无所生,邪意无所载矣。是故上圣无不务治民心,故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道之以礼,务厚其性而明其惰。民相爱,则无相伤害之意;动思义,则无畜奸邪之心。若此,非律令之所理也,此乃教化之所致也。圣人甚尊德礼而卑刑罚,故舜先敕契以敬敷五教②,而后任咎繇以五刑③也。凡立法者,非以司民短而诛过误也,乃以防奸恶而救祸患,检*邪而内正道。民蒙善化,则人有士君子之心;被恶政,则人有怀奸乱之虑。故善化之养民,犹工之为曲豉④也。六合之民,犹一荫也,黔首之属,犹豆麦也,变化云为,在将者耳!遭良吏,则怀忠信而履仁厚;遇恶吏,则怀奸邪而行浅薄。忠厚积,则致太平;浅薄积,则致危亡。是以圣帝明王,皆敦德化而薄威刑也。德者,所以循己也,威者,所以治人也。民之生也,犹铄金在炉,方圆薄厚,随溶制耳!是故世之善恶,俗之薄厚,皆在于君。世之主诚能使六合之内、举世之人,感忠厚之情而无浅薄之恶,各奉公正之心,而无奸险之虑,则醇酽之俗,复见于兹矣。”后王虽未能遵,专尚仁义,当慎刑恤典,哀敬无私,故管子曰:“圣君任法不任智,任公不任私。”故王天下,理国家。

段落十一

贞观之初,志存公道,人有所犯,一一于法。纵临时处断或有轻重,但见臣下执论,无不忻然受纳。民知罪之无私,故甘心而不怨;臣下见言无忤,故尽力以效忠。顷年以来,意渐深刻,虽开三面之网,而察见渊中之鱼,取舍在于爱憎,轻重由乎喜怒。爱之者,罪虽重而强为之辞;恶之者,过虽小而深探其意。法无定科,任情以轻重;人有执论,疑之以阿伪。故受罚者无所控告,当官者莫敢正言。不服其心,但穷其口,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又五品已上有犯,悉令曹司闻奏。本欲察其情状,有所哀矜;今乃曲求小节,或重其罪,使人攻击惟恨不深。事无量条,求之法外所加,十有六七,故顷年犯者惧上闻,得付法司,以为多幸。告讦无已,穷理不息,君私于上,吏奸于下,求细过而忘大体,行一罚而起众奸,此乃背公平之道,乖①泣辜之意,欲其人和讼息,不可得也。

段落十二

故《体论》云:“夫*泆盗窃,百姓之所恶也,我从而刑罚之,虽过乎当,百姓不以我为暴者,公也。怨旷饥寒,亦百姓之所恶也,遁而陷之法,我从而宽宥之,百姓不以我为偏者,公也。我之所重,百姓之所憎也;我之所轻,百姓之所怜也。是故赏轻而劝善,刑省而禁奸。”由此言之,公之于法,无不可也,过轻亦可。私之于法,无可也,过轻则纵奸,过重则伤善,圣人之于法也公矣,然犹惧其未也,而救之以化,此上古所务也。后之理狱者则不然;未讯罪人,则先为之意,及其讯之,则驱而致之意,谓之能;不探狱之所由,生为之分,而上求人主之微旨以为制,谓之忠。其当官也能,其事上也忠,则名利随而与之,驱而陷之,欲望道化之隆,亦难矣。

段落十三

凡听讼理狱,必原父子之亲,立君臣之义,权轻重之序,测浅深之量。悉其聪明,致其忠爱,疑则与众共之。疑则从轻者,所以重之也,故舜命咎繇曰:“汝作士,惟刑之恤。”又复加之以三讯,众所善,然后断之。是以为法,参之人情。故《传》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而世俗拘愚苛刻之吏,以为情也者取货者也,立爱憎者也,右亲戚者也,陷怨仇者也。何世俗小吏之情,与夫古人之悬远乎?有司以此情疑之群吏,人主以此情疑之有司,是君臣上下通相疑也,欲其尽忠立节,难矣。

段落十四

凡理狱之情,必本所犯之事以为主,不严讯,不旁求,不贵多端,以见聪明,故律正其举劾之法,参伍①其辞,所以求实也,非所以饰实也,但当参伍明听之耳,不使狱吏锻炼饰理成辞于手。孔子曰:“古之听狱,求所以生之也;今之听狱,求所以杀之也。”故析言以破律,任案以成法,执左道以必加也。又《淮南子》曰:“沣水之深十仞,金铁在焉,则形见于外。非不深且清,而鱼鳖莫之归也。”故为上者以苛为察,以功为明,以刻下为忠,以讦多为功,譬犹广革,大则大矣,裂之道也。夫赏宜从重,罚宜从轻,君居其厚,百王通制。刑之轻重,恩之厚薄,见思与见疾,其可同日言哉!且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权衡所以定轻重,准绳所以正曲直,今作法贵其宽平,罪人欲其严酷,喜怒肆志②,高下在心,是则舍准绳以正曲直,弃权衡而定轻重者也,不亦惑哉?诸葛孔明,小国之相,犹曰:“吾心如秤,不能为人作轻重。”况万乘之主,当可封之日,而任心弃法,取怨于人乎!

段落十五

又时有小事,不欲人闻,则暴作威怒,以弭谤议。若所为是也,闻于外其何伤?若所以非也,虽掩之何益?故谚曰:“欲人不知,莫若不为;欲人不闻,莫若勿言。”为之而欲人不知,言之而欲人不闻,此犹捕雀而掩目,盗钟而掩耳者,只以取诮,将何益乎?臣又闻之,无常乱之国,无不可理之民者。夫君之善恶由乎化之薄厚,故禹、汤以之理,桀、纣以之乱;文、武以之安,幽、厉以之危。是以古之哲王,尽己而不以尤人,求身而不以责下。故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为之无已,深乖恻隐之情,实启奸邪之路。温舒恨于曩日①,臣亦欲惜不用,非所不闻也。臣闻尧有敢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汤有司过之史,武有戒慎之铭。此则听之于无形,求之于未有,虚心以待下,庶下情之达上,上下无私,君臣合德者也。魏武帝云:“有德之君乐闻逆耳之言。犯颜之诤,亲忠臣,厚谏士,斥谗慝,远佞人者,诚欲全身保国,远避灭亡者也。”凡百君子,膺期统运②,纵未能上下无私,君臣合德,可不全身保国,远避灭亡乎?然自古圣哲之君,功成事立,未有不资同心,予违汝弼④者也。

段落十六

昔在贞观之初,侧身励行①,谦以受物。盖闻善必改,时有小过,引纳忠规,每听直言,喜形颜色。故凡在忠烈,咸竭其辞。自顷年海内无虞,远夷慑服,志意盈满,事异厥初,高谈疾邪,而喜闻顺旨之说;空论忠谠②,而不悦逆耳之言。私嬖③之径渐开,至公之道日塞,往来行路,咸知之矣。邦之兴衰,实由斯道。为人上者,可不勉乎?臣数年以来,每奉明旨,深惧群臣莫肯尽言。臣切思之,自比来人或上书,事有得失,惟见述其所短,未有称其所长。又天居自高,龙鳞难犯,在于造次,不敢尽言,时有所陈,不能尽意,更思重竭,其道无因。且所言当理,未必加于宠秩,意或乖忤,将有耻辱随之,莫能尽节,实由于此。虽左右近侍,朝夕阶墀④,事或犯颜,咸怀顾望,况疏远不接,将何以极其忠款哉?又时或宣言云:“臣下见事,只可来道,何因所言,即望我用?”此乃拒谏之辞,诚非纳忠之意。何以言之?犯主严颜,献可替否,所以成主之美,匡主之过。若主听则惑,事有不行,使其尽忠谠之言,竭股肱之力,犹恐临时恐惧,莫肯效其诚款。若如明诏所道,便是许其面从,而又责其尽言,进退将何所据?欲必使乎致谏,在乎好之而已。故齐桓好服紫,而合境无异色;楚王好细腰,而后宫多饿。夫以耳目之玩,人犹而不违,况圣明之君求忠正之士,千里斯应,信不为难。若徒有其言,而内无其实,欲其必至,不可得也。

段落十七

太宗手诏曰:

省前后讽谕,皆切至之意,固所望于卿也。朕昔在衡门①,尚惟童幼,未渐师保之训,罕闻先达之言。值隋主分崩,万邦涂炭,惵惵②黔黎,庇身无所。朕自二九之年,有怀拯溺,发愤投袂,便提干戈,蒙犯霜露,东西征伐,日不暇给,居无宁岁。降苍昊之灵,禀庙堂之略,义旗所指,触向平夷。弱水、流沙,并通轩之使;被发左衽,皆为衣冠之域。正朔所班,无远不届。及恭承宝历,寅奉帝图,垂拱无为,氛埃靖息③,于兹十有余年,斯盖股肱罄帷幄之谋,爪牙竭熊罴之力,协德同习,以致于此。自惟寡薄,厚享斯休,每以抚大神器,忧深贵重,常惧万机多旷,四聪不达,战战兢兢,坐以待旦。询于公卿,以至隶皂,推以赤心。庶几明赖,一动以钟石;淳风至德,永传于竹帛。克播鸿名,常为称首。朕以虚薄,多惭往代,若不任舟楫,岂得济彼巨川?不藉盐梅,安得调夫五味?赐绢三百匹。

关于尧,舜,禹的历史故事

传说黄帝以后,先后出了三个很出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名叫尧(音yáo)、舜(音shùn)和禹(音yǔ)。他们原来都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后来被推选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那时候,做部落联盟首领的,有什么大事,都要找各部落首领一起商量。

尧年纪老了,想找一个继承他职位的人。有一次,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领来商议。

尧说出他的打算后,有个名叫放齐的说:“你的儿子丹朱是个开明的人,继承你的位子很合适。”

尧严肃地说:“不行,这小子品德不好,专爱跟人争吵。”另一个叫讙兜(音huāu dōu)的说:“管水利的共工,工作倒做得挺不错。”

尧摇摇头说:“共工能说会道,表面恭谨,心里另是一套。

用这号人,我不放心。”

这次讨论没有结果,尧继续物色他的继承人。有一次,他又把四方部落首领找来商量,要大家推荐。到会的一致推荐舜。

尧点点头说:“哦!我也听到这个人挺好。你们能不能把他的事迹详细说说?”

大家便把舜的情况说开了:舜的父亲是个糊涂透顶的人,人们叫他瞽叟(音gǔsǒu,就是瞎老头儿的意思)。舜的生母早了,后母很坏。后母生的弟弟名叫象,傲慢得没法说,瞽叟却很宠他。舜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待他的父母、弟弟挺好。所以,大家认为舜是个德行好的人。

尧听了挺高兴,决定先把舜考察一下。他把自己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还替舜筑了粮仓,分给他很多牛羊。那后母和弟弟见了,又是羡慕,又是妒忌,和瞽叟一起用计,几次三番想暗害舜。

有一回,瞽叟叫舜修补粮仓的顶。当舜用爬上仓顶的时候,瞽叟就在下面放起火来,想把舜烧。舜在仓顶上一见起火,想找,已经不知去向。幸好舜随身带着两顶遮太阳用的笠帽。他双手拿着笠帽,像鸟张翅膀一样跳下来。笠帽随风飘荡,舜轻轻地落在地上,一点也没受伤。

瞽叟和象并不甘心,他们又叫舜去淘井。舜跳下井去后,瞽叟和象就在地面上把一块块土石丢下去,把井填没,想把舜活活埋在里面,没想到舜下井后,在井边掘了一个孔道,钻了出来,又安全地回家了。

象不知道舜早已脱险,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跟瞽叟说:“这一回哥哥准了,这个妙计是我想出来的。现在我们可以把哥哥的财产分一分了。”说完,他向舜住的屋子走去,哪知道,他一进屋子,舜正坐在床边弹琴呢。象心里暗暗吃惊,很不好意思地说:“哎,我多么想念您呀!”

舜也装作若无其事,说:“你来得正好,我的事情多,正需要你帮助我来料理呢。”

以后,舜还是像过去一样和和气气对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瞽叟和象也不敢再暗害舜了。

尧听了大家介绍的舜的事迹,又经过考察,认为舜确是个品德好又挺能干的人,就把首领的位子让给了舜。这种让位,历史上称做“禅让”(禅音shàn)。其实,在氏族公社时期,部落首领老了,用选举的办法推选新的首领,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儿。

舜接位后,也是又勤劳,又俭朴,跟老百姓一样劳动,受到大家的信任。过了几年,尧了,舜还想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让给尧的儿子丹朱,可是大家都不赞成。舜才正式当上了首领

大禹治水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不少地方还有毒蛇猛兽,伤害人和牲口,叫人们过不了日子。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音gǔn)。

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有一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狠下心没进去探望。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

后代的人都称颂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是大禹。

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物色继承人。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到舜一,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这时候,已到了氏族公社后期。生产力发展了,一个人生产的东西,除了维持自己的生活,还有了剩余。氏族、部落的首领们利用自己的地位,把剩余产品作为自己的私人财产,变成氏族的贵族。有了剩余的产品,部落和部落之间发生战争,捉住了俘虏,不再把他们杀掉,而把他们变成奴隶,为贵族劳动。这样,就渐渐形成奴隶和奴隶主两个阶级,氏族公社开始瓦解。

由于禹在治水中的功绩,提高了部落联盟首领的威信和权力。传说禹年老的时候,曾经到东方视察,并且在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一带)召集许多部落的首领。去朝见禹的人手里都拿着玉帛,仪式十分隆重。有一个叫做防风氏的部落首领,到会最晚。禹认为怠慢了他的命令,把防风氏斩了。这说明,那时候的禹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变成名符其实的国王了。禹原来有个助手叫做皋陶(音gāoyáo),曾经帮助禹治理政事。皋陶后,皋陶的儿子伯益也做过禹的助手。按照禅让的制度,本来是应该让伯益做禹的继承人的。但是,禹以后,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贵族却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子。

这样一来,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的选举制度正式被废除,变为王位世袭的制度。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出现了。

诽谤木的由来是怎样的?

那还是在原始社会时期,大地上没有道路,到处都是杂草丛生,原始人出去狩猎或采摘,往往找不到回“家”的路,许多人走失了。

于是,部落首领帝尧就派人在大家活动的地方立了一些带指示的小树杈,小树杈一边指着回“家”的地方,一边指着狩猎或采摘的地方。这样,小树杈就作为了当时识别道路的标志了。

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也有人在地上立个小木棒,并在小木棒上面绑着一个横杠,横杠一边指着“家”,一边指着活动的地方,以方便识别“道路”和方向。

可是地上立的小树杈或小木棒多了,人们又搞不清楚哪个是指着自己的“家”了。于是,有人就在小树杈或小木棒上划个记号,用以提醒自己。

帝尧看到小树杈和小木棒上各种各样的记号,觉得非常有意思,他想这样能够充分表达每个人的意思啊!何不让人们在上面写对部落的意见或自己的要求呢?

于是,帝尧就让大家给部落提意见,并把意见写在小树杈和小木棒上。一时间,人们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帝尧非常虚心听取并采纳人们的意思,极大地促进了部落的安定和发展。

后来,人们就把这种具有指示和表达意见的小树杈或小木棒叫做“桓木”或“表木”,因为古代的“桓”与“华”音相近,所以慢慢便读成了“华表”。这华表当时也被称为“诽谤木”,当时“诽谤”一词不是贬义诋毁的意思,而是议论是非的意思,就是人们可以随便利用“诽谤木”发表议论和看法等,还派人专门收集整理并反馈给尧。

帝尧为什么要求人们用“桓木”来向他表达意见呢?据说,他是吸取了他的前任挚帝的教训。据史料介绍,尧的帝位是从挚帝手中接过的。尧的兄弟中挚是老大,所以尧的父亲帝喾去世后,挚就顺理成章地登上了王位。

但是,这位帝挚非常残暴,他一登上王位就任用了三苗、狐功等几位大臣。三苗等大臣提出的执政理念是人民必须服从大王,否则就是不忠。这种理念引起了人们的不满,所以,挚没有当几年的帝王,人们便拥护唐侯当上了帝王。

这位唐侯便是后来的帝尧。在大家推荐唐侯当王时,唐侯非常谦虚,他再三推辞也推不过,后来他还是被人们簇拥上了王位,便被人们叫作帝尧。

当了大王的尧认真总结了兄长挚执政失败的教训,他决心治理好天下。有首《尧戒》歌收录在《古诗源》中,诗曰:

战战栗栗,如履薄冰。

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垤。

前两句“战战栗栗,如履薄冰”的意思是,尧料理国事如同在薄冰上行走,战战兢兢的。后两句“莫踬于山,而踬于垤”的意思是,他告诫自己,人不会在大山上翻倒,时常会跌倒在小土堆上。

尧认为,一个人的知识有限,见闻有限,他想让天下广众和身边朝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地来议论国事。但刚刚经历了挚的禁锢,不管是平民,还是朝臣们,敢开口放言的却寥寥无几。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据有关典籍记载,尧便在他议事的大厅前:

置敢谏之鼓,使天下得尽其言;立诽谤之木,使天下得攻其过。

并广而告之,要大家都对天下大事评头论足,即便是说错了,也赦免无罪。为此,在尧当上大王后不久,就在他办事的宫门前,便树立起了一根很大的木柱,木柱上还安了一个横杠,横杠就指着帝尧办事的宫殿,意思就是向尧提意见。

尧宣布谁有意见不仅可以在到处插立的诽谤木上写出来,还可以站在他宫门前的大木柱下发表演说,或者直接把意见刻写在大木柱上,哪怕是说错或者写错,也没事。敢谏之鼓也一样,就是安放一面大鼓,要提意见的人便击鼓告知。

据说,后世衙门前的升堂鼓就是这么演变来的。而这里的这根木柱,便是诽谤木。这块木头最初的形状是以横木交柱头,样子像桔槔。

桔槔是古代吸水的工具,是一根长杆,头上绑着一个盛水的水桶,所以华表最初的形式就是头上有一块横木或者其他装饰的一根木柱。

关于诽谤木便是后来华表的事了,在后来晋朝太傅崔豹的《古今注》中这样记载:

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

答曰:“今之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涑也。亦以表识衢路也。”

再说,自从帝尧使用了诽谤木以后,大家渐渐便知道了帝尧的贤明,敢于大胆说话和谏议国事。尧广泛听取采纳众人意见,不断改进治理的方法。

其实,诽谤木的设立便是原始民主制的体现。据说,尧的作风就很民主。在一次会上议事,帝尧提出:“谁可以带领平民治水?”

众臣说:“鲧可以”。

帝尧觉得鲧高傲自大,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不可重用,然而四岳坚持让试用。四岳是德高望重的首领,帝尧虽然有不同看法,却尊重四岳的意见,让鲧领命治水。后来的事实证明,鲧没能制服洪水,辜负了大家的厚望,结果,让洪水更加凶猛了。

到了晚年,帝尧感到精力不济,就让大家推荐个继承人,四岳推荐了舜。

帝尧问:“这人怎么样?”

四岳回答:“舜的父亲心术不正,后母说话不诚,弟弟加害于他,他仍能同他们和谐相处,治理国家不会错吧!”

帝尧并没有因为四岳举荐错了鲧,不再信任他们。而是一如既往,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并启用了虞舜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后来,虞舜终于不负所望,成为继尧以后的又一位贤明的帝王。

如此看来,竖诽谤之木也好,设敢谏之鼓也好,其实只是一种标志,关键在于帝尧心目中有一把民主治世的标尺,而最早的诽谤木,便是这种民主标志的事物体现,也是提醒古代帝王勤政为民的标志。

由于帝尧作风民主,广众畅所欲言,才治理得国泰民安和天下太平。为此,尧统治期间,成为后世子孙向往的好年头,被后人称为“尧天舜日”。

后来,禹因为治水有功,舜便将帝位禅让给了禹。禹当上帝王后,他更加重视民意,他十分鼓励人们利用诽谤木向他提取意见。为此,他还在原来宫殿前的诽谤木旁边增加了两根,这样他的宫殿前就有三根诽谤木。三表示多的意见,三根诽谤木都指向禹办公的宫殿,就是让人们提更多的意见,让更多的人向他提意见。

禹虚心听取并采纳人们的广泛意见,因此把整个社会治理得更加美好。禹逝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就在他的陵墓前竖立了三根华表柱,三根华表柱都指向禹的墓头,意思是禹非常重视人们的意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