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陈英士墓的设计特点

2.周乃山的求学过程

3.中山陵的资料

陈英士墓的设计特点

浩气长存书法作品-浩气长存的绘画图片

重修后的陈英士墓由石碑坊、墓道和墓穴三部分组成,面积约3000平方米,墓道长201米,宽12米;其中中心墓道长100米,宽2.8米。石碑坊高6.25米,宽7.20米,为四柱三间冲天式花岗岩筑成,石碑坊两侧一对石狮分距左右。石碑坊匾额正中有手书“成仁取义”四大字;左侧是林森题的“浩气长存”,右侧为题词“精神不”。两旁石柱对联,分别有于右任和蔡元培所题。于右任题词:“春尝秋 生民泪,山色湖光烈士坟”,蔡元培的题词是:轶事足证,可补游侠货殖两传;前贤不让询是鲁连子房一流”。走过百米墓道,拾级而上,为墓的第一层祭台,祭台两侧又有一对石狮,使陵墓更显庄严肃穆。

祭台中央为巨型花岗岩石碑,上镌刻“孙大总统谏辞”,四字一句,共53句212字。表达了对烈士的高度评价和深厚感情。沿第一层祭台两侧的石阶而上,即为陈英士墓。墓上圆下方,墓穴正面刻有“气壮山河”四个大字,为近代湖籍书画家王一亭之子王善涛所书。墓穴圆顶上刻着覆盖的中国国民党党徽。墓前石碑上镌刻首手书“陈公英士之墓”。沿陵墓的石壁两边而上为弧形平台,可登高望远,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2006年05月25日,陈英士墓被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陈英士烈士墓,始建于民国7年,“” 中遭严重破坏。1984年国家拨款按原样重新修复,1985年举行重修落成典礼。

英士墓由墓、墓道和石碑坊三部分组成,面积约3000平方米。墓穴呈正方形,正面刻着“气壮山河”4个大字,系近代湖籍著名书画家王一亭之子王善意所书。墓顶上雕塑着中国国民党党徽。墓前花岗石墓碑上镌刻着先生手书“陈公英士之墓”6个大字。

墓道长201米,两旁植翠柏、冬青、广玉兰。陵墓的中央平台,有一大型石品驮着巨碑,碑上刻有撰、刘三写的“诔词”四言212字,表达了先生对陈英土的高度评价。墓道起点处,是12米购见方的牌坊平台,矗立陈英士墓

着一座高6.25米,宽7.2米的石牌坊为叫四柱三间冲天式,中心匾额“成仁取义”为所题,左边横额“浩气长存”是林森手笔,右边横额“精神不”系所书。牌坊的四根立柱上刻有两幅楹联:中间是蔡元培的楹联:“软事足征,可补游侠货殖两传;前贤不让,洵是鲁边子房一流”,两旁是于右任的手笔:“春秋(礻加帝)生民泪,山色湖光烈士坟”。 岘山之巅有建于元代的“雄跨亭”,亭额为元代湖籍大书法家赵孟頫所书。亭柱上的楹联是:“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当春秋佳日,歌哭于斯”。陈英土名其美,该联将“其美”、“当斯”,镶嵌于首尾,讴歌陈英土。

周乃山的求学过程

大山育尔尔恋山

周乃山先生出生在鄂豫皖交界处,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金寨县吴家店镇。解放前夕,这里是一块十分贫瘠落后、闭塞之山旮旯,解放后50年代这里办起了小学,进而办了初中、高中。在读小学时,周先生凭着天资聪颖,有先天的艺术细胞,因而在当时的图画课里,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可家境贫寒,无钱买得心应手的纸和笔墨,他就扒灶洞的细杆木炭当笔墨,在墙上、地上、光石板上画诸多线条画,如醉如痴,虽画得不成文,字写得不成体,但深得图画老师之启蒙,总算懂得了一点什么叫线条、几何图形、阴影、透视等皮毛知识。在家里好经常用当地的木梓树、思苗树等纹理较细的树,再用洋伞骨子磨成刻刀,去雕刻人名私章,因打滑,有时手指被戳破,鲜血直流。因学而不厌,学而时习之,随着解放后的革命老区社会各方面在日趋提高,十多岁时他可以用白毛边纸画画了,画了“年月清吉图”(谐意鲶鱼、月亮、青鱼、鲫鱼),“福禄寿喜图”(谐意寿仙、葫芦、鹿、桃、鹤),“凤戏牡丹图”、“高山流水图”等等。整张纸竖式画法,还谈不上什么叫“装裱”?周先生好画,他父亲爱挂画,离湖北省、河南省咫尺之地的小古镇,南来北往的人很多都会进街边的堂屋踌足观看,一传十,十传百地周先生早就有会画画之名气,不胫而走。自前后,镇上很多家每逢过年的春联都请他写,无形使他有练字的好机会;湖北罗田、麻城、英山的油漆匠常到安徽金寨这边油漆花架子床,几层花板都要画各种花草,这些不善画的师傅都要请周先生去帮助用广告(水粉)颜料画画,画得琳琅满目,主人特别满意;一度写毛主席语录,用油漆在各种水泥碑上画“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毛主席去安源”等等巨幅画匾,也使他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远近闻名;周先生还是个文艺爱好者,经常画大幅水粉的舞美布景、演出海报,一些企业还请他画产品广告,直至八五年起担任县工艺美术厂厂长开始,经常与县文化馆的一些画家接触,才懂得一点用宣纸写字、画中国画,画了还要装裱的基本知识。进而又在合肥市的“黄山书画院”学习深造,师从著名画家张建中、郑若泉等良师,总算步入了“国画殿堂”。

自此,周先生不拘一格大胆地画,山水、花鸟、人物、动物他都喜欢画,尤喜画山水,他说中国是个山川秀丽的国家,本人又生长在大山里,故一定要将山的雄浑、灵秀、变化万千画出来,取“险峰斋”画室名也围绕着“山”,寓意深邃,通俗地说周乃山,山也!自认为是个敢于独创,敢于冒险的人,是个“险峰”也!

鏖战南北欲浩然

岁月蹉跎,光阴荏苒。周乃山先生为追求艺术之升华,必然要走出大山,去拓展视野,去广交良师益友。随着改革的春风吹拂大地,他毅然地于九十年代初来到东南沿海的厦门市,这里举目无亲,凭藉自己具有绘画和实用工艺美术的一技之长,很快被一家公办工艺美术厂聘为厂长,从而开发研制了仿玉、仿铜、仿石、仿骨、仿木等多种工艺精品,与此同时,厦门的鼓浪屿、中山路、白鹭州等众多的画廊,他成了光顾的常客,目不暇接地观赏别人的字画。各种档次的书画展或拍卖活动几乎都要参加,他认为这都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难得机会。周先生是个很有个性的人,一生不服输,对艺术也是一样。画画不讲流派和画风,写字不摩贴,都要自成一体,他认为人要有自创精神,要超凡脱俗,这样艺苑方能百家争鸣,百花斗妍。如刻意去追求传统和仿造,会象邯郸学步一样适得其反。

九十年代初至二十年代末,近十年时间里,周乃山先生立足厦门,又辗转广东的广州、增城、惠州、汕头等地,在以新闻媒体为主的同时,并未放弃书画事业,稍有闲暇,不是写就是画,举办个人的画展,在广州美院、画院又结识了书画名家李正天、画鹰专家谭大鹏、全能画家沈醉等诸多岭南派名家;在闽又结识了福建省美协主席陈一峰、书协副主席吴乃光、舞美画家郑开初、画榕专家张峭、花鸟画家张人希、画牛专家何远鸣、牡丹画家林忠阳、齐白石弟子林时熊、雕塑大家傅新民、古典人物画家曾成聪、知名书法家张一祥、李晋阳、画梅专家许元英、山水画家余庆国等等不可胜举的良师益友;通过和他们的交流与探讨,取他人点滴之精华,便能汇集成自己艺技之河流,从而使人茅塞顿开,在作画时就会超脱想象力,得心应手。在南方的岁月里,创作了以黄山为主题材的如“春满黄山”、“雾漫莲花峰”等山水系列作品,还有“梅花香自苦寒来”、“菏塘清趣”等诸多花鸟作品和“惩恶治邪”、“脉脉含情”等人物画作品,动物画作品和书法、金石刻印等作品也一应俱全,不可胜举。

周乃山先生好自嘲“他是个不安分的人”!从来在走艺术发展的道路上没有满足过,2005年前他是来来往往于北京,但他深知北京是首都,是人文荟萃之地,想更进一步升华艺术,拓展视野,就应该来这里搏击一番,于2005年起断然定居北京了,开始还是以新闻媒体业为主运营的同时,从未放弃过艺术,几年来北京的故宫、博物馆、美术馆、画院、琉璃厂、艺术城、艺术院校及大大小小的画廊、展室等等无处不留下他的足迹,又广交了一大批如王文祥、吴蓬、施永高、张金友、周森、张惠臣、李铎、闫品、墨金、那媛、化廷林、刘平、等书画艺术家,也得到了他们从多方面的热情支持和帮助,自此,他视野阔了,名也高了,胆更大了,在北京又创作了“江山如此多娇”、“祖国欣荣万古长青”、“旭日东升”、“松鹤遐龄”、“浩气长存”、“天道酬勤”等诸多山水、花鸟和书法作品。他亲自主编出版《世界名家艺术》杂志和“世界书画艺术家网”,他自信地说:到达北京行艺,已至尚之极,他认为“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书画扬正气,彩墨播文明”。“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他对艺术的追求和探索充满了信心!

德艺双馨望乡还

时值“鼠遁三更春风至,牛携五福喜气来”之际,周乃山先生先后在厦门市整理和装裱了他的力作近50幅,准备进京搞画展,2009年刚过完春节不久,阳春三月,便兴致勃勃地携书画作品来到京城,冷静思索再三后便断然决定,从新的一年开始,要将工作重心转向艺术,他从“文”已经多年了,撰写了大量文章,现在开始要实现从“艺”的另一目标了。早在2008年就在北京独资注册了“世界珠峰(北京)国际文化传媒中心”文化实体,经营范围第一条就是“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在法定的条件下,于8月又成立了“世界华人书画艺术院”,值隆冬之时,又亲自编写了“章程”和运营方案,组织了精良的运作团队,还准备和“世界书画艺术家联合会”强强联手,联袂打造世界级艺术品牌,秉承主席的“把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力量凝聚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同奋斗”的讲话精神,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作出积极奉献。

周乃山先生目前正在夜以继日地为“世界书画艺术家联合会”和“世界华人书画艺术院”两块牌子揭开序幕,在自己的“险峰斋”画室里争分夺秒地写,争分夺秒地画,想搞一次上规模、上档次的个人书画展。多年来周先生的书画除被《家政报》、《生活导报珍品收藏版》、《广东商报》、《亚太经济时报》、《广州日报》、《现代企业报》、《华商》杂志、《中国法制》杂志、《世界华商》杂志、等多家报刊刊登报导了他的作品外,《世界名人录》、《鄂东文艺家辞典》、《中国党政企优秀干部》大辞典等典籍,均载入了他个人艺术成就的文章;2009年7月中国书画名家精品通鉴编辑委员会,为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献礼,也向周先生发出邀请函,纳入该通鉴之册。他的书画艺术作品早已被东南亚、港澳台、日韩等国家和地区欣赏者所购买收藏。笔者观赏过很多人的书画艺术品,但周先生之书画艺术确与众不同:第一,他好于诗、书、画为一体,展现了绘画、书法、诗情画意和金石刻印等多项艺术韵味;第二,在用墨用彩方面,皆浓淡分明,并非平淡庸俗之笔墨,《世界名人录》曾用“苍老墨中见滋润,粗犷笔下显细腻”去评价他的画,恰如其分;第三,画山水画,好画以黄山、泰山为主的名山大川,气势磅礴;第四,十分考究题款与押印,包括所书款体字及长短,印章之形状与印文皆要相得益彰。总之,观赏周先生之书画作品,有一种大度、庄重和新颖超凡之感,的确使人赏心悦目。

对于周先生之人品,笔者更是心领神会,他是个刚直不阿,表里如一,助人为乐,不甘示弱之人。他好用的口头禅就是做人要讲“良心”二字,做事要讲“诚信”二字,这样方能问心无愧!他认为搞艺术要跟做人一样,人民的书画艺术家一定要为人民服务,为生活和观赏者服务,不能脱离人民与生活,书画艺术作品内容一定要起到正面和积极影响之作用,这样的艺术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艺术。“提笔应书民心愿,凝神当思国前程”——这是周乃山先生从艺几十年之精神写照。在他主持“世界书画艺术家联合会”、“世界华人书画艺术院”及“黄宾虹书画艺术研究院”日常工作中,他已断然决定对中国的老干部、老将军、劳动模范、战斗英雄、特困户、老艺术家等等有艺术专长和爱好者提供无偿服务,做一些有益的事情。而今他已是德艺双馨的书画艺术家了,可他认为要走的路还很长,要办的事还很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已逾花甲之年的周乃山先生,仍抱归零心态,自己从艺只是沧海之一粟!要专拜中国著名国画大师娄师白、中国著名书画家、书画教育大家、书画评论家、芥子园画谱传承与开拓人吴蓬先生为师,吴先生赏赐了全套新编“芥子园画谱”等诸多巨著和赐画作、赐“周峥”之名之印给周先生,循循善诱,淳淳教诲,寄予厚望,他感恩戴德,喜获良师!

周乃山,山也!坚耸挺拔之险峰也!而今,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他依旧眷恋他家乡的七十二险峰!他要为红色之旅,绿色之游的家乡——美丽风光大别山奉献一点什么?是他梦寐以求之夙愿——重返故里,挥毫纵情,绘家乡之山,描乡土之水,写桑梓之情!寄望巍峨、磅礴、秀美、光辉之大别山造福人间!

中山陵的资料

中山陵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先生(1866~1925)的陵墓。

中山陵坐北朝南,其中祭堂为仿宫殿式的建筑,建有三道拱门,门楣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横额。祭堂内放置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先生手书《建国大纲》全文。

中山陵的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等。从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山下中山先生铜像是钟的尖顶,半月形广场是钟顶圆弧,而陵墓顶端墓室的穹隆顶,就像一颗溜圆的钟摆锤。

古称金陵山,紫金山共有三座东西并列的山峰。主峰北高峰,其余分别为天堡山和茅山,著名的中山陵便坐落于此。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政治家先生的陵墓。中山陵坐北朝南,其中祭堂为仿宫殿式的建筑,建有三道拱门,门楣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横额。祭堂内放置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先生手书《建国大纲》全文。 中山陵自1926年春动工,至1929年夏建成。面积共8万余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等。从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山下中山先生铜像是钟的尖顶,半月形广场是钟顶圆弧,而陵墓顶端墓室的穹隆顶,就像一颗溜圆的钟摆锤。当时,先生的葬事筹备处广泛征集陵墓设计方案。结果,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自由钟”式图案荣获首奖。吕彦直还被聘请为陵墓总建筑师。这 组建筑,在型体组合,色彩运用,材料表现和细部处理上,都取得很好的效果,色调和谐,从而更增强了庄严的气氛。陵墓入口处有高大的花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从牌坊开始上达祭堂,共有石阶392级,8个平台。台阶用苏州花岗石砌成。这里是仿宫殿式的祭常。祭堂的门楣上刻有手书“天地正气”四字。堂中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高4.6米,逼真生动,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罗兰窦斯基的杰作。像座东西四周有反映中山先生革命事迹的浮雕。祭堂 东西护壁大理石刻着中山先生手书的遗著《建国大纲》。堂后有墓门二重,两扇前门用铜制成,门框则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书“浩气长存”横额。二重门为独扇铜制,门上镌有“先生之墓”石刻。进门为圆形墓室,直径18米,高11米。中央是长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汉白玉卧像,下面安葬着先生的遗体。墓穴深5米,外用钢筋混凝土密封。 南京解放后,任市长时,特地从湖南运来2万株杉树和梧桐树,种植在这里。30多年来,中山陵园不断整修拓新,整个园林面积达3000多公顷。陵墓周围,郁郁葱葱,景色优美。

陵墓入口处有高大的花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从牌坊开始上达祭堂,共有石阶392级,8个平台。这里是仿宫殿式的祭堂,祭堂的门楣上刻有手书"天地正气"四字。堂中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逼真生动,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罗兰窦斯基的杰作。像座东西四周有反映中山先生革命事迹的浮雕。祭堂东西护壁大理石刻着中山先生手书的遗著《建国大纲》。堂后有墓门二重门,镌有"先生之墓"石刻。进门为圆形墓室,中央是长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汉白玉卧像,下面安葬着先生的遗体。

孙先生逝世后,他的遗体历经了磨难。本来,逝世前,曾经吩咐葬礼仪式和棺木式样仿照列宁的格式,让民众瞻仰遗容。可当孙先生逝世时,苏联赠送的玻璃钢棺材没能及时运到,只好暂时安放在酉式玻璃盖棺木棺内,停放在北京香山碧云寺石塔之中。当1925年3月30日苏联政府送来玻璃钢棺材时,的遗体已久殓半个多月了,由于防腐措施不当,遗容不能再供后人瞻仰,只好改为土葬。1929年6月1日,遗体从北京迁往南京,当时就在这卧像下5米左右处安放了从美国定购的紫铜棺。后期,曾想将遗体迁往台湾,但由于爆破墓穴势必会损坏遗体,因而作罢,终于使遗体得以安然保存在中山陵内。

音乐台在中山广场南面。舞台面积近250平方米,台后建有弧形大照壁,壁高11.3米,宽16.7米,具有汇聚声音的功能。台前有弯月状莲花池。池前依坡而建扇形观众席,可容纳观众3000余人。

藏经楼又名纪念馆。 位于中山陵与灵谷寺之间的茫茫林海中。是中国佛教协会于1934年11月发起募建的,次年10月竣工。此楼专为收藏先生的物品而建,包括主楼、僧房和碑廊三部分。主楼为宫殿式建筑,外观又像一座寺院楼,共三层,底层为讲经堂,并有夹楼听座;二楼为藏经、阅经及研究室;三楼为藏经室。楼后有回廊式建筑,长125米,壁面镶砌的是冯玉祥将军捐赠的"三民主义"学说全文碑刻,共青团6讲138块,计15万5千余字。每讲分别由当时的书法家张乃恭、陈天锡、连声海、李启琛、叶恭绰、郑洪年、陈仲经、蔡允、胡涤、彭醇士、王宜汉、李宣倜、王贤、邓粪翁等人书写,是一组书刻俱佳的珍贵文物。

中山陵位于钟山

巍巍钟山,雄峙六朝古都南京的东郊,是南京地区群山之首。古称金陵山,战国时楚国在此建金陵邑,即由此山得名。汉代开始称钟山,东晋时开始称紫金山,东吴时改称蒋山。因山有紫色页岩,远望山顶,紫云缭绕气象万千。

钟山山体东西长7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周长达30公里,是江苏南部茅山山脉的余脉——宁镇山脉的最高峰。山势整体呈弧形,中部向北凸出;东段向东南方向延伸,止于马群、麒麟门一带;西段走向西,经太平门附近入城,隆起为富贵山、覆舟山和鸡笼山。山势蜿蜒逶迤,形如莽莽巨龙,故称“钟山龙蟠”。

钟山有三个山峰,呈笔架形。主峰居中偏北。叫北高峰,海拔448.9米,为宁镇山脉之最高峰。其东南第二峰为小茅山。第三峰居西,称天堡山。环山溪流交汇,湖泊众多,北麓的玄武湖、山南的紫霞湖、燕雀湖、琵琶湖等尤负盛名。

钟山气象雄伟,地势优越,自古以来,即与南京的盛衰气息交融。古都南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的重大变化与发展,几乎都在钟山一带留存丰富的积淀,刻下清晰的印记。自六朝第一位帝王东吴大帝孙权开始,钟山即成为帝王陵寝及功臣勋戚的葬地所在;自六朝伊始,钟山又是江东佛教盛地;自六朝到近现代,钟山均为军事要冲,兵家必争之地;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雅士遨游钟山,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篇章;特别是以洪秀全为领袖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期间,多少悲壮惨烈的战斗在钟山开,多少英雄志士在钟山浴血奋斗。钟山,人文景观众多,历代风物荟萃,200多处名胜史迹和纪念建筑,琳琅满目,错落有致,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钟山,是古都南京的骄傲,是古都南京的圣地。

钟山风物,当以先生的陵墓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为最。中山陵,位于紫金山中茅山的南坡,前临平畴万里,后拥苍崖千丈,由我国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融汇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的精华,庄严简朴,别创新格。墓地全局呈“警钟形” 图案,寓“使天下皆达道”之义。陵墓建设自1926年1月破土动工,至1929年6月1日奉安大典,主体工程历时三年多,到1931年全陵工程次第落成。环绕中山陵的主体建筑,还有一系列纪念性建筑,如为便于先生家属守灵而在陵墓后上方建造的永慕庐、存储奉安大典纪念物品的奉安纪念馆以及宝鼎、音乐台、流徽榭、仰止亭、光华亭、行健亭、藏经楼等,都是当时各界人士和海外华侨为缅怀先生而捐资建造的。为了纪念中山先生,还在中山陵园区内建立了享誉中外的中山植物园及陵园温室等。中山陵两侧,长眠着近代民主革命时期的一些风云人物,如先生的亲密战友和国民党政要等。1928年,国民政府决定在中山陵东侧的灵谷寺址改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增建牌坊、纪念堂及纪念塔。在由灵谷寺无梁殿改建的纪念堂内,镌刻着北伐、抗日诸役阵亡将士姓名军衔,据计当时共刻碑10块,有人名33000多个。钟山北麓,还有座庄严肃穆的航空烈士公墓,墓碑上刻着3306位为抗日而捐躯的中、美、苏等国烈士姓名。

与中山陵建筑群前后辉映的是明孝陵建筑群。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及马皇后的陵墓。陵园占地广大,陵垣周长达22.5公里,从下马坊到独龙阜宝城,纵深2.5公里,是明代帝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整个建筑群分为两部分:从下马坊开始,经禁约碑、神烈山碑、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碑亭、御河桥、石象生、石望柱、石翁仲到棂星门,是孝陵引导部分神道。过棂星门向东北折,才进入陵园的主体建筑,依次有金水桥、文武方门、孝陵门、孝陵殿、内红门、方城明楼,直到宝城。地宫即位于宝城之下。明孝陵的神道长达2400米,曲折幽深,其中部转弯处为孙权陵墓所在的梅花山, 神道绕过山麓,呈s形,与历代帝王陵墓前开阔直达的神道形制迥异。明孝陵地面木构建筑物虽均毁于兵燹,但总体布局气魄恢宏,尚存建筑雄伟壮观,石刻砖雕,图案清晰,技艺高超。特别是尚未发掘的明太祖及马皇后墓室,在数百年来‘朱元璋下葬,南京十三个城门出棺材”等民间传说、裨史杂记的渲染下,更具神秘的色彩。明太祖朱元璋亲自选点,在钟山之阳督造营建了规模宏大的明孝陵,还对那些追随他百战沙场、创基立业的开国功臣“赐葬钟山之阴”,形成“山外诸峰列侍臣”的布局。史书记载钟山之阴共葬十余位明初开国功臣,丰碑乔木,陂陀相接。至今保存基本完好的有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歧阳王李文忠、江国公吴良、海国公吴祯、皖国公仇成等人的墓葬。石兽错落,翁仲杂陈。

在钟山风物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为佛寺建筑。在六朝时期,钟山寺宇达70余所,梵宫刹宇林立,钟磬之声相闻,“多少楼台烟雨中”。岁月沧桑,历代迭有兴废,至今仅山左之灵谷寺犹具规模。特别是灵谷寺中的无量殿形制高大,全用砖砌,不用寸钉片木,故又称无梁殿,为国内现存同类建筑中时代最早、规模最大者。钟山其余寺庙,大多荒废,如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年)在钟山绝顶兴建的大爱敬寺,最为宏丽,梁武帝萧衍曾亲往游览赋诗,昭明太子萧统和之。该寺后毁于战火,至今犹可见其遗址。钟山现存宗教建筑,如无量殿、宝公塔、志公殿、定林寺等,均为重要的历史遗迹,唯多后代重建。然钟山绝顶或半山溪谷之间,时见颓垣遗基,古寺废址,六朝钟山佛寺全盛景象,可见一斑。

钟山文化遗迹亦颇具特色。就碑刻而言,唐代大画家吴道子作画、大诗人李白作赞、大书法家颜真卿所书的宝志和尚像赞碑,即世称“三绝碑” 者,素负盛名,原建钟山独龙阜,后随灵谷寺迁往今址。坟头村附近的阳山碑材,即明成祖朱棣下令开凿,原拟作为刻制孝陵神功圣德碑的碑材,其碑额、碑身、碑座硕大无比,通高73米,总重量达1.5万吨,堪称“绝世碑材”。钟山第三峰上,建有我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天文台,还保存浑仪、简仪、天球仪和圭表等珍贵文物,均为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天文仪器。此外,钟山北高峰上梁昭明太子读书台、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雨中游钟山定林寺的摩崖题刻、明代紫霞真人隐居的道家“第三十一洞天”等处,均为钟山胜境,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钟山蜿蜒起伏,宛如游龙,包括紫金山、玄武湖,山、湖的连接地带以及环湖的富贵山、覆舟山、鸡笼山等若干低丘和城垣、城堡。其特点是山光与水色齐收,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相得益彰。自钟山远眺,玄武湖五洲烟柳,十里春风,燕雀湖波光墙影,紫霞湖林海明珠,尽收眼底。使人心旷神怡。富贵山、覆舟山、鸡笼山秀峰塔影,林木葱郁。自然生成的山林野趣,加上匠心独运的精美建筑,使得钟山风景区成为自然美与人文美紧密结合的上乘佳作。

南京是著名古都,历史文化名城,在其长达2000余年的建城历史中,尤以六朝、明代初年及近现代为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黄金时期,而留存在钟山的名胜史迹、纪念建筑,亦以这三个时期最为集中突出。钟山风物,是南京悠久历史的见证,是开发旅游资源的宝库,是对广大人民群钲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我们要爱惜保护钟山文物古迹,大力宣传钟山风光名胜,积极开发钟山旅游景观,使之在建设融古都风貌与现代都市为一体的新南京的事业中,日益发挥其巨大之作用。

中山陵园组织机构历史沿革

一、葬事筹备处(1925年4月4日——1929年6月30日)

1925年3月12日,先生在北京与世长辞,举国悲痛。1925年4月4日,在北京的国民执行委员筹备安葬事宜,推举张静江、汪精卫、林森、于右任、戴传贤、杨庶堪、邵力子、宋子文、孔祥熙、叶楚伧、林焕廷、陈去病负责先生的葬事工作,并选墓址于紫金山。

二、奉安委员会

1929年1月14日奉安委员会成立,1929年6月1日国民政府举行了奉安大典,将中山先生的遗体由北京迁葬于南京中山陵。

三、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

1929年7月1日,国民政府组织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葬事筹委会是日撤消,一切经手事项移交总理陵管会办理。

四、伪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

1938年,伪督办南京市政公署实业局园林管理所在其下设伪中山陵园办事处,暂时维持陵园现状。1942年4月6日,汪精卫指定等组织伪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负责名义上的日常工作。

五、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

1945年8月17日,重庆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派出首批人员回南京接收伪国父陵园,恢复陵园的正常工作。1946年7月2日,国民政府明令公布《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组织条例》,原《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组织条例》即废止,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遂改为“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 在动荡的局势中,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只做了一些小的修缮工作。

六、中山陵园管理处

1949年4月28日,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5月10日,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1949年8月前,中山陵园属于军管时期。1949年8月,改称“中山陵园管理处”,隶属于南京市政府园林管理处。七、中山陵园管理委员会

1951年7月成立中山陵园管理委员会。同年9月,成立整风委员会分会,由高艺林任主任委员。1958年4月,园林管理处并入南京市城市建设局。管理委员会也隶属于城建局。

八、中山陵园革命委员会

1966年5月“”开始,同年6月城建局撤消。1968年4月成立了中山陵园革命委员会。1970年1月22日,江苏省革委会决定以中山陵园为范围,增设钟山区,实行党政一元化领导,陵园隶属于钟山区革委会。

九、中山陵园管理处

1975年4月,市革会决定撤销钟山区,陵园管理处划归南京市城建局领导。1982年8月,市委、市政府将中山陵从市城建局划出,为市属局一级单位,全民事业性质不变。

十、中山陵园管理局

1996年6月,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宁委发(1996)19号文“中山陵园管理处”更名为“中山陵园管理局”,为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此时的中山陵园在保护、恢复现有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不断开辟新的景点、景区,把山水风景、文物建筑、名胜古迹及人造园林艺术融为一体,呈现出一个多功能的旅游风景区。

开放分类:

旅游、、南京、风景名胜、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