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冠三军的三军指的是什么-勇冠三军的三军指的是什么
1.古代的冠勇三军指的是哪三军?
2.勇冠三军帅可夺,古人的三军与现代的三军有什么不一样?
3.古代历史上,为什么把军队叫做“三军”呢?
4.古代常说传令下去犒赏三军,三军戒备。三军是指哪三军
5.形容勇敢的四字词
古代的冠勇三军指的是哪三军?
三军的含义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的。我们都知道,在我国历朝历代的正史中,史官形容那些闻名遐迩的猛将,都会把他们叫做?勇冠三军?。比如说,大唐时期鼎鼎大名,曾经?三箭定天山?的薛文贵;两宋时期,曾经单骑冲入敌阵,斩杀百人的勇将杨再兴。不过所谓的?勇冠三军?,到底是指他的勇武盖过了哪?三军?呢?难不成是现代的?海陆空?三军吗?
所谓的?三军?的含义,也是随着地域的改变而改变的。?三军?在历史上的含义可谓是?众说纷纭?。最早我们考古学研究,从楚地出土的史料上来分析,?三军?在春秋战国时期,所指的应该是?左军,中军,右军?。可是这项研究在二零零九年,又被考古界的一项新发现打破了:据一部分从山东地带,也就是古时的?齐鲁之地?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史料来看,他们将三军称之为?上,中,下?三军。这可让人犯了糊涂:后来,史学界才达成了统一的意见:即便是在同一年代中,?三军?的概念在各国中也都是不一样的。
但是当历史进程发展到后期的时候,?三军?的概念就逐渐的统一了:熟悉历史的朋友可能会知道,?三军?在唐代之后,就逐渐演变成了一个统一的概念。在《新唐书》中,?三军?被合称为?前军,中军,后军?。其中前军一般以刀盾兵为主,在前方列阵,担任先锋,严阵以待;所谓的?中军?,则是主帅所在的部队,一般来说,三军之中,以中军的战斗力最为过人。
后军?,则是以骑兵为代表的机动部队为主。他们担任的,一般都是骚扰,绕后,迂回等任务。勇冠三军帅可夺,古人的三军与现代的三军有什么不一样?
现代的三军很好解读,主要就是海陆空三大军种,而在古代三军称多用于代指全军,其实现在也一样,但是古代三军,随着时间变化其内里也是有变动的。
三军称呼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根据周礼,天子可以保持常规的六军军队数量,诸侯国最多可以保有三军军队数量,要是国力不行,还可以往下减。各国对自己三军的称呼也不尽相同,例如楚国就称左中右军,晋国称上中下军。而且都以中军为尊,左上次之,右下再次之。
而到了春秋时期,各国战车保有数量开始进入巅峰期,有时三军也是指步军,车军,骑军。将军队以行进攻击方式进行划分,已经开始有了比较鲜明的作战意识了。而到了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又重新定义了三军划分,壮年男子为一军,壮年女子为一军,老弱为一军。壮男专管上阵杀敌,壮女负责安营造饭,老弱负责放牧随军牲口,以及收集食物。
时间流转,三军随着时间变化又重新被定义,战国时的男女老幼划分方法,在汉之后开始使用另外一种划分办法,那就是前中后。到了唐宋时,也是相当成熟,三军分前军,中军,后军。
前军作为前锋,一般要负责侦查,找寻进军路线,应付小规模的战斗。而中军一般作为作战主力,含有三军大部分作战部队以及将领的指挥系统。后军则是作为后勤部队,负责三军全部后勤,随军人员多是后勤人员为主,多是征调的民夫,以及护送粮饷的护粮队。
而到了唐宋之后,三军的功能也都无甚变化,依旧遵循旧制,虽说名字可能有所变动,但也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以侦察,作战,后勤划分三军。但是古代文字里,三军一般都是代指全军,这个习惯也被我们延续至今。
古代历史上,为什么把军队叫做“三军”呢?
如今,人们经常将?陆海空?三种士兵称呼为三军。但是,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仅仅只有陆军的时候,很多将帅依然用?三军?来指代全部的军队。比如在一些古装电视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将帅在阵前喝令:?三军将士听令!?至于?勇冠三军?、?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等成语,也体现出?三军?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频繁使用。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古代把军队称为?三军?呢??三军?分别指什么呢?
一
首先,现代的概念是指陆、海、空三军,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三军?的说法起源于春秋时期打仗的上、中、下三个兵种,这与现代陆、海、空三军的实质意义完全不同。早在春秋时期,诸侯国一般设有?三军?,其中,中军最尊,上军次之,下军又次之。并且,根据《周礼?夏官?司马》的记载:?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在春秋时期,一般的诸侯大国都设有?上中下或者左中右?这三军,与此相对应的是,周天子则拥有?六军?。
二
不过,到了春秋后期,晋国、楚国、齐国等强大的诸侯国不断扩大士兵数量,也即不再满足于?三军?的规模。《东周列国志》第四十四回:?旧有三军,今又添二军,共是五军,亚于天子之制。?对于晋国、齐国、楚国等诸侯国,选择将?前中后的三军?扩大到?五军?的规模,其中,晋国在?上中下三军?的基础上增加了?新上军?和?新下军?。在此基础上,三军逐渐成为军队的通称,比如《论语?子罕》记载:?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
再者,对于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军?,除了指前、中、后三个兵种,也被用来指代?步、车、骑?三个兵种,在春秋战国时期,除了步兵和起兵外,还有驾着?马车?来作战的士兵。春秋时期,有?千乘之国?、?万乘之国?的叫法,其中一?乘?就是一辆作战的马车: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手、长枪兵、兵各一)。《六韬?战车》:?步贵知变动,车贵知地形,骑贵知别径、奇道,三军同名而异用。这里面的三军就是指?步、车、骑?三个兵种。
四
最后,在春秋战国时期,上、下、中军非常流行。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上、下、中军渐渐被前军、中军、后军所代替。到唐朝、宋朝等历史阶段,前军、中军、后军这样的编制已成为军队的固定建制。在此基础上,这个时候的前军通常是先锋部队,也即向敌人发起冲锋的士兵;中军是主将统率的部队,通常也是主力部队和大军所在的地方;后军则主要担任掩护、后勤等任务,起到的是辅助作用。总的来说,对于古代历史上的?三军?,其概念和现在的?陆海空三军?是不一样,当然,不管是现在还是古代,?三军?已经成为军队的通称了。
古代常说传令下去犒赏三军,三军戒备。三军是指哪三军
三军1. 周制,诸侯大国三军。中军最尊,上军次之,下军又次之。一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三军合三万七千五百人。《周礼?夏官?司马》:“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2.军队的通称。《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汉书?灌夫传》:“ 魏其 言 灌夫 父事,身荷戟驰不测之 吴军,身被数十创,名冠三军。”唐 章孝标 《淮南李相公绅席上赋春雪》诗:“朱门到晓难盈尺,尽是三军喜气消。”《说唐》第一回:“〔 晋王 〕将宫内之物,给赏三军,班师回朝。” 《长征》诗:“更喜 岷山 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3.古代指步、车、骑三军。《六韬?战车》:“步贵知变动,车贵知地形,骑贵知别径、奇道,三军同名而异用。”今亦称海、陆、空军为三军。4.三围。《管子?参患》:“故凡用兵之计,三惊当一至,三至当一军,三军当一战。” 陶鸿庆 《读诸子札记?管子二》:“‘军’之本义为‘围’,后世遂为师旅之通名……‘三军当一战’者,言三围当一战也。” 提起\"三军\",现代人普遍的概念是指陆、海、空三军。实际上在中华文化中\"三军\"的说法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而且与现代陆、海、空三军实质意义也相去甚远。 春秋时,大国通常都设三军,但各国称谓有所区别,如晋国称中军、上军、下军;楚国称中军、左军、右军;齐国、鲁国和吴国都称上、中、下三军。三军各设将、佐等军衔,而中军将则是三军统帅。随着时代演进,上、下、中军渐渐被前军、中军、后军所代替。到了唐、宋代以后,这样的编制已成为军队的固定建制。这时三军的主要标志是担任不同作战任务的各种部队。前军是先锋部队;中军是主将统率的部队,也是主力;后军主要担任掩护和警戒任务。 在中国古代的军队中,最大的编制单位就是军。军的编制,历代沿袭,但人数多少不一样。汉代实行5人一伍,2伍为火,5火为队,2 队为官,2官为曲,2曲为部,2部为校,2校为裨,2 裨为军的编制。今天,前军、中军、后军编制已完全消亡,而被现代的陆、海、空三军所替代。
形容勇敢的四字词
1.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进。 2.勇冠三军:冠:位居第一;三军:军队的统称。指勇敢或勇猛是全军第一。
3.奋勇向前----奋发而努力鼓起勇气朝前方挺进。
4.奋勇直前----奋:振起。勇气十足地直往前冲。形容在艰巨的任务或困难前不畏缩。
5.奋勇争先----奋:振起,发扬。鼓起勇气,冲在最前面。
6.奋勇当先----鼓起勇气,赶在最前面。
7.有勇无谋----只有勇气,没有计谋。指做事或打仗只是猛打猛冲,缺乏计划,不讲策略。
8.有勇有谋----既勇敢,又有智谋。形容人智勇双全。
9.大勇若怯----怯:怯儒。最勇敢的人看外表好像很胆怯的样子。形容真正勇敢的人沉着冷静。
10.恃勇轻敌----恃:倚仗,仗恃。仗着自己勇敢而不把对手放在心上。
11.勤劳勇敢----勤奋劳动,有勇气,有胆量。
12.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
13.急流勇进----在急流中勇敢前进,形容果断、勇猛,一往无前.
14.万夫之勇----形容非常勇敢。
15.一夫之勇----犹言匹夫之勇。指不用智谋单凭个人的勇力。
16.匹夫之勇----指不用智谋单凭个人的勇力。
17.血气之勇----指凭一时感情冲动产生的勇气。
18.小怯大勇----怯:害怕。遇小敌怯阵,见大敌勇猛。形容临阵时的心理作用。也比喻对小事退让,对大事力争。
19.一往无前:一往:一直向前;无前:前面什么也挡不住。一直往前,无所阻挡。形容勇猛无畏地前进。
20.一往直前:形容勇猛无畏地前进。同“一往无前”。
21.一身是胆----形容胆量大,无所畏惧。
22.浑身是胆----形容胆量大,无所畏惧。
23.有胆有识----既有胆量又有见识。
24.临危不惧:临:遇到;危:危险;惧:怕。遇到危难的时候,一点也不怕。
25.无所畏惧:畏惧:害怕。什么也不怕。形容非常勇敢。
26.无所畏忌----没有什么畏惧和顾忌。
27.无私无畏----因为不自私而无所畏惧。
28.群威群胆:形容大家团结一致英勇战斗时表现出来的力量和勇敢精神。
29.万夫莫当:形容非常勇敢。同“万夫不当之勇”。
30.万不辞:万:一万次,形容冒生命危险。万一万次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效劳。
31.锐不可当:锐:锐气;当:抵挡。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
32.艺高人胆大----技艺高超的人胆量也大
33.过五关,斩六将:过了五个关口,斩了六员大将。比喻英勇无比。也比喻克服重重困难。
34.初生之犊不畏虎----比喻阅世不深的青年人敢说敢干,无所畏惧。
35.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比喻再难的事,拼着一也敢干下去。
○ 锐不可当:锐:锐气;当:抵挡。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
○ 勇冠三军:冠:位居第一;三军:军队的统称。指勇敢或勇猛是全军第一。
○ 一马当先:原指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也比喻工作走在群众前面,积极带头。
○ 一往直前:形容勇猛无畏地前进。同“一往无前”。
○ 一往无前:一往:一直向前;无前:前面什么也挡不住。一直往前,无所阻挡。形容勇猛无畏地前进。
○ 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进。
○ 一身是胆:形容胆量大,无所畏惧。
○ 浑身是胆:形容胆量大,无所畏惧。
○ 身先士卒:作战时将领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现在也用来比喻领导带头,走在群众前面。
○ 奋不顾身:奋勇向前,不考虑个人安危。
○ 开路先锋:原指古代军队中先行开路和打头阵的将领。现比喻进行某项工作的先遣人员。
○ 冲锋陷阵:陷:攻破,深入。不顾一切,攻入敌人阵地。形容作战勇猛。
○ 赴汤蹈火:赴:走往;汤:热水;蹈:踩。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 履险如夷:履:踩踏;夷:平坦。走在危险的地方就象走在平地一样。比喻平安地渡过困境。
○ 前赴后继:前面的冲上去了,后面的紧跟上来。形容不断投入战斗,奋勇冲杀向前。
○ 前仆后继:仆:倒下;继:接着,跟上。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去。形容斗争的英勇壮烈。
○ 揭竿而起:揭:高举;竿:竹竿,代旗帜。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 挺身而出:挺身:撑直身体。挺直身体站出来。形容面对着艰难或危险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
○ 毛遂自荐: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 自告奋勇:告:称说,表示。主动要求担任某项艰巨的任务。
○ 一鼓作气: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 余勇可贾:馀勇:剩下来的勇力;贾:卖。原意是说,我还有馀力可卖,谁要就可以来买。表示还有力量没有用完。
○ 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
○ 义无反顾:义:道义;反顾:向后看。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
○ 破釜沉舟: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 排除万难:扫除重重障碍,克服各种困难。
○ 无所畏惧:畏惧:害怕。什么也不怕。形容非常勇敢。
○ 马革裹尸: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 降龙伏虎:原是佛教故事,指用法力制服龙虎。后比喻有极大的能力,能够战胜很强的对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难。
○ 浴血奋战:形容顽强地拼战斗。
○ 杀敌致果:致:使得到;果:果敢除敌。勇敢杀敌,建立战功。
○ 群威群胆:形容大家团结一致英勇战斗时表现出来的力量和勇敢精神。
○ 万夫莫当:形容非常勇敢。同“万夫不当之勇”。
○ 披荆斩棘:劈开丛生多刺的野生植物。比喻在创业过程中或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
○ 过五关,斩六将:过了五个关口,斩了六员大将。比喻英勇无比。也比喻克服重重困难。
○ 纵横驰骋:纵:南北方向;横:东西方向;驰骋:纵马疾驰。不受阻挡地往来奔驰。形容英勇战斗,所向无敌。也比喻写作上才思奔放,意到笔随。
○ 不甘示弱:示:显示,表现。不甘心表示自己比别人差。表示要较量一下,比个高低。
○ 中流砥柱:比喻坚强而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同“中流砥柱”。
○ 舍生忘:不把个人的生放在心上。
○ 视如归:把看得象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
○ 万不辞:万:一万次,形容冒生命危险。万一万次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效劳。
○ 临危不惧:临:遇到;危:危险;惧:怕。遇到危难的时候,一点也不怕。
○ 断头将军:比喻坚决抵抗,宁不屈的将领。
○ 从容就义:就义:为正义而。无所畏惧地为正义事业而牺牲。
○ 见危授命:授命:献出生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