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乐而不浮哀而不伤是对诗经的评价吗

2.哀而不伤的出处和典故

3.孔子在论语中对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的看法是什么?

乐而不浮哀而不伤是对诗经的评价吗

哀而不伤出自论语吗-哀而不伤乐而不浮

"乐而不浮、哀而不伤"是孔子对《诗经·关雎》一诗的评价

拓展:《诗经·关雎》是《诗经》中的一篇,通常被认为是一篇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这篇诗在艺术上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以下各章,则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的相思与追求。

此外,据《尚书》、《左传》等史籍记载,关于《关雎》的创作背景有多种说法,比如说是周武王为了记念他的母亲之妾伯邑考而作,或是为了纪念帝喾之子丹朱而作等等不同的版本。总之, 《诗经·关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第一首诗,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篇经典的爱情诗歌之一,也是中国文学重要的源头之一。

哀而不伤的出处和典故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

“乐而不*,哀而不伤”出自《论语》,是孔子“中庸”思想在美学批评上的运用,是说快乐和悲伤都要有节制,不要走向两个极端。

“乐”不要乐极生悲,也不要乐不思蜀;“哀”不要悲伤过度,更不要害到身骨。我们应追求健康的情绪管理模式。情绪管理的优劣直接反映着一个人的修养,层次和深度。管得住管不住,管得好管不好,不仅是一个能不能忍的问题。

隐忍只是情绪管理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管理情绪的通用法门。健康的的情绪管理有吐有纳,有收有放,吞吐万象,收放自如。

尤其,能否有节制,有尺度,无公害地,健康地纾解自己的情绪,是对一个人学养,风范,境界的最好检验。发乎情,止乎礼。有礼有致地表达情绪,“虚怀若谷”地收纳情绪,有效有力地化解不良情绪,充分消释心理阴霾,这绝非易事。

高水平的情绪管理,得体,有致,舒畅,昂扬,一来源于日积月累的磨砺,二来源于学养的充盈的廓充,三来源于境界的循序渐进的幡悟。

孔子在论语中对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的看法是什么?

孔子对《关睢》的评价,出自于《论语·八佾》中的第二十章,即:

原文内容:子曰:“《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

原文大意: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悲哀而不伤感。”

注意:*:<形> “过度”的意思,而并非是现代仅指性行为的狭义解释。

由上内容可解读,孔子对《关雎》的评价,实质上表达了他对情感控制的看法,也就是凡事讲求适度的“中和之美”。如果再进一步深究,你就会发现:孔子的这些看法,就是《中庸》里面所说的:“中庸其至矣乎!”即:用中庸之道来评价美与艺术,处理情感与理性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的这种评价和处理,完全不同于后世的“道学先生”一味否定情感的作法,他肯定了“乐”与“哀”的合法地位,并指出:对“乐”与“哀”的要求都不能过分,都必须要有所节制。

孔子对《关睢》的看法,这当然是一种古典的审美观,也是必须具有古典情趣和修养的人才能做到的。然而,对现代人来说,却崇尚歇斯底里的先锋艺术,以寻找强烈刺激为乐;以追求“过把瘾就”为趣,哪里还有什么“乐而不*,哀而不伤”的涵养呢?这恐怕就是时代的差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