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消声匿迹哪个字错了

2.销声匿迹怎么读

3.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是什么成语

4.有关销声的成语

5.“迹”组词有哪些词语?

消声匿迹哪个字错了

销声匿迹怎么拼音-销声匿迹的读音

错别字是“消”。

“消声匿迹”中的错别字是“消”,应该是“销声匿迹”,读音是xiāoshēngnìjì,汉语成语,意思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出声不露面。

销声匿迹怎么读

销声匿迹的正确读音是xiāo shēng nì jí。

销声一词出自《庄子·外物》:“晋国有贤士名为糜(mí),善鼓琴。庄子往见之,曰:‘终身不绝于耳,而何所无闻乎?’糜曰:‘吾有所听,缘以有所不听也;有所视,缘以有所不视也;有所行,缘以有所不行也。凡物有音则生,无音则;有象则形,无象则歧。

心虚而神存,则物归之若流水;形静而神在,则物莫不自至。谁能得无为哉?象无源,事无根,因吾心而应物者,持而恒用之,安能盈眦嗜视之欲,以役吾耳乎?’庄子默然良久曰:‘何谓也?’糜曰:‘琴已矣。’

明日,庄子去而复见,见其妻,曰:‘昨来何人?’糜曰:‘道人也。’曰:‘其姓何氏?’糜曰:“我与之言及白雪、青松,而不及姓名。”匿迹一词出自《论语·颜渊》:“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带诸?’

子贡弍之,子曰:‘赤之适户,口惠而实;赞美竖子,植其杖而芸。’颜渊喟然叹曰:‘既赞,必非无所用心之人也;百川东到,何以为副?’子曰:‘吾不以为然矣。’”其中“匿迹”是“无所用心”的意思。

销声指的是消除声音,不再发声,意味着不再言语;匿迹指的是隐匿踪迹,不留下任何痕迹,意味着不再行动,隐退处世。销声匿迹是“道家”思想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追求宁静、清虚,强调返璞归真,要求人们摆脱外物的干扰,回归自我本真。

销声匿迹也是中国古代“士人”做人处世的理想,强调修身齐家、安贫乐道、以身作则,要求人们不张扬、不炫耀、不攀比,在恬静中追求真正的精神富足。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是什么成语

成语是销声匿迹。

解题过程: 千山鸟飞绝,说明没有了鸟的叫声;万径人踪灭,说明没有了人走路的足迹;即没有声音又没有足迹,合在一起,就是“销声匿迹”。

读音:?xiāo shēng nì jì?

意思: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

出处:宋·孙光宪《北梦琐言》:“销声敛迹;唯恐人知。”

翻译:隐藏起来不再出现在人前,生怕有人知道。

例句:风头一来,票贩子就销声匿迹了。

扩展资料

近义词:

无影无踪?[ wú yǐng wú zōng ] 踪:踪迹。没有一点踪影。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

出 处:元·吴昌龄《东坡梦》:“你那里挨挨拶拶;闪闪藏藏;无影无踪。”

翻译:你在那挤来挤去,东躲西藏,最后就消失的不知去向。

反义词:

抛头露面?[ pāo tóu lù miàn ] 旧时指妇女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中(封建道德认为是丢脸的事)。现在指某人公开露面(多含贬义)。

出 处:明·阮大铖《燕子笺·收女》第四十二卷:“人在乱离间;顾不得抛头露面。”

翻译:在这遭战乱而流离失所的时代,也顾不上丢脸不丢脸的问题了。

有关销声的成语

销声匿迹 [xiāo shēng nì jì]

生词本

基本释义

销:通“消”,消失;匿:隐藏;迹:踪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出 处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宗生避地;……然畏颖川知之;遂旅游资中郡;销声敛迹;唯恐人知。”

例 句

像这样的小部队,一般说不会引起人们注意,但为着真正做到~,按照闯王的意思,将人马分作三股。

销声割迹、

声销迹灭

“迹”组词有哪些词语?

销声匿迹 、车辙马迹、蛛丝马迹、杳无人迹 、形迹可疑 。

1、销声匿迹,读音:xiāo shēng nì jì。

释义:销:同"消",减少,消除;匿:隐藏;迹:踪迹。形容消失得无影无踪。形容隐藏起来不出声不露面,不可作"消声匿迹"。

出处:《官场现形记》二八回:"他平生最是趋炎附势的,如何肯销声匿迹。"

2 、车辙马迹,读音:chē zhé mǎ jì。

释义:意思是指车马行过的痕迹。

出处:《左传·昭公十二年》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

3、蛛丝马迹,读音:zhū sī mǎ jì。

释义:指沿着蛛网的细丝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按照马蹄的痕迹可以寻到马的去向。比喻细微的端绪或形迹。此为通常的解释。

出处:清朝王家贲《别雅序》:“大开通同转假之门,泛滥浩博,几凝天下无字不可通用,而实则蛛丝马迹,原原本本,具在古书。”

4、杳无人迹,读音:yǎo wú rén jì。

释义:形容地方非常荒凉、偏僻,从来没有人去过。

出处:唐·常沂《灵鬼志·郑绍》:"至明年春,绍复至此,但见红花翠竹,流水青山,杳无人迹。绍乃号恸经日而返。"

5 、形迹可疑,读音:?xíng jì kě yí。

释义:举动和神色值得怀疑(指静态的行为)。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房文淑》:"邓以形迹可疑,故亦不敢告人,托之归宁而已。"